“陛下。”伺候的公公见周文帝眉心放松,心情很是不错,便上来禀报道,“安宁县主想来给您磕个头,这会儿还在殿外候着呢。”
公公小心翼翼禀告完,便等着周文帝的吩咐,见他没皱眉,心里倒是揣测上了。
看来这安宁县主还真是要翻身了,据说状元郎这门婚事,后宫几位娘娘可都抢破头了,陛下立后迟,可妃嫔却不少,到了出嫁年纪的公主也有两三位,偏偏这回这么好的婚事,落到了安宁县主这么个孤女头上,也难怪口谕一下,安宁县主就眼巴巴来磕头了。
至于为何不让状元郎尚公主,这也很好猜。
无非是陛下爱才,舍不得将这么个有才之士弃之不用,可祖宗礼法不可废,驸马不可居三品之上,这是祖宗立下的规矩,且后宫几位娘娘又吵又闹,怕是也把陛下惹恼了,这才便宜了安宁县主。
安宁县主在殿外守着,等了许久,丝毫不敢懈怠,仍是恭恭敬敬的姿态。
片刻才将传话的公公给等来了,她抬起美目殷切望着公公。
公公仿佛没看到安宁县主眼中的期待一般,笑呵呵道,“县主,陛下疼惜县主,这头便不必磕了。”
安宁略一失望,就见公公紧紧接着道,“陛下言,县主日后便是姜家妇,不比在宫中做未嫁娘子,需得恭谨事上,宽和待下,陛下唯盼县主夫妻相亲相敬。”
安宁闻言忙跪下叩首,语含感激,“安宁谨遵陛下教诲。”
待回到宫里,安宁县主便唤来宫女,取来料子,与嬷嬷商量着,“嬷嬷,你替我把把关,我听闻姜郎君底下有一双弟妹,我想替他二人做衣裳。”
嬷嬷听了皱眉,心疼道,“县主身份尊贵,何苦做这等下人做的活儿?您是什么身份,合该那姜家人捧着您,怎的要您来给他们抬架子了?”
安宁停下动作,严厉的看了一眼嬷嬷,“嬷嬷,我且问你,我是什么身份?我不过是一孤女,寄人篱下,陛下仁厚,留我在宫中,如今又许了我这样好的亲事,嬷嬷不惜福,安宁惜福。嬷嬷若是还如此作想,只怕迟早要惹得姜家不喜,若是嬷嬷改不了,便不必在我身边伺候了。”
说罢,转头继续裁剪手中的料子,没看嬷嬷一眼。
那嬷嬷也是心里一慌,本觉得自己是为了主子好,可被主子这样直截了当一顿呵斥,也觉出自己的不对来了,听县主语气认真,忙磕头认错。
毕竟是从小伺候的奶嬷嬷,一句话没说对便辇了,这事安宁做不出,可仍是敲打了几句,“嬷嬷心疼我,我知晓。可我长大了,不是孩子时候了,我心里有我的打算和计较,有些话该说不该说,嬷嬷心里也有数,想必不用我多提醒。”
宫中诸事,外人不得而知。
此时的姜家,却是热热闹闹的。
姜老太坐在上位,听着在座诸位夫人们的吹捧,心里那叫一个舒爽,自己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妇,想当年连几个铜板都要掰开用,如今却有了个状元郎孙子,还马上就要有个县主做孙媳妇!
这叫什么,这就叫光宗耀祖啊!
就算现在立马去见老姜家的祖宗,她腰板也挺得直直的,这京官儿子是她肚子里出来的,生出状元郎儿子的儿媳妇是她聘的!
姜老太心里虽得意,可到底懂道理,面上还乐呵呵的,谦虚的道,“都是他们爷们自个儿肯上进,这状元郎哪里逼得出来。”
诸位官夫人本来还有口无心,看姜老太一个农妇,居然也如此谦虚,倒是态度郑重了起来,道,“还是离不了老太太您持家有道。”
姜老太立马摆手,“我早都不管家了,都是我儿媳妇何氏的功劳,几个儿媳妇里,她最得我的意,做媳妇和娘,那都是一等一的,没得挑!”
众人听得更是羡慕不已,她们也都是做人儿媳妇的,难得见有婆婆这么当众夸儿媳的,再看旁边坐着的何氏,丝毫不介意婆婆抢了自己的风头,婆媳二人关系竟同母女一般,心下纷纷赞扬起姜家的家风,真乃“耕读人家”。
等送走官夫人们,她们口里“通情达理”的模范婆婆姜老太,一摊手,“陪她们可真是太累了,说话都文绉绉的,我这老太婆都听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