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恐怖灵异>在年代文里当厂长> 第80章 080 和肉联厂的交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0章 080 和肉联厂的交易(1 / 2)

南雁回去的路上才反应过来为什么跟她说顾家不顾家。

这是觉得她跟褚怀良……

南雁冷不丁的哆嗦了下,想啥呢。

要跟美国展开贸易往来了还不够您忙的?

咋还这么八卦呢。

不过褚怀良在陵县窝了那么久,总算要蹦跶出去了。

好事。

她替褚怀良高兴,认真做事的人总会得到好的结果,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

看了眼那张总统签名的名片,南雁忍不住笑了起来,她也做了点事,就是不知道效果如何。

等年中看新闻就知道了,事件被揭露是在今年六月份,而发酵到总统辞职,则是在连任后,74年那会儿。

尽管从曝光到辞职有两年时间,但这个过程中很多事情推动的都不太顺利。

包括建交之事。

中美关系的缓和究其历史,原因极为复杂。

彼时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养肥了日本这个却是让本国财政出现了问题。

再加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让美国在世界经济的掌控方面也不复往日。

国内的反战游行、经济危机的出现,这些莫不是影响民生,从根本上动摇总统的统治。

美国暂时不会分崩离析,但总统可能会受到影响。

比如最直接的影响,在接下来的大选中无法连任。

这对于任何一个有政治诉求的人而言,都是不能接受的结果。

内部无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总统和他的智囊团一直都在寻求外部契机。

对抗苏联,缓解国内矛盾。

而这个契机,刚巧落在了和苏联交恶的古老东方国度。

没有永远的敌人,国与国之间利益显然更重要。

南雁这几天一直在思考这件事,总统的破冰之旅效果显著,很快就日本就访华,并且迅速建交。

血海深仇暂时搁置到一边,国家利益永远高于一切。

相较于日本方面,美国需要完成建交,那还得说服国内,毕竟彼时的美国对华情绪抵触严重,即便是总统本人原本的政治立场也是反对新中国。

如果没有那个天大的丑.闻,这事不会搁置,起码不会搁置将近七年之久。

该做的已经做了,南雁不可能打跨洋电话,毕竟只有首都,而且少数的几个机关单位才能跨越太平洋打电话。

等待结果吧。

她已然尽力而为。

南雁深呼吸了一口气,看着熟悉的城市迎面而来,她拎着自己的东西从车上下来。

她的副手,仝远开着吉普车过来接人。

车上还坐着办公室主任孙国兴,先捡重要的说,谈起了过去半个多月这边的一些情况。

其实也没啥大问题,只不过化工部那边来消息说,要派人常驻海外,对接设施设备相关问题。

和其他几个化肥厂沟通了下,他们大部分还处于选址阶段,化肥厂的总图还没出来,暂时还不用派人过去,但显然大家都少不了这一环节。

“那你们怎么想的?”

孙国兴怎么想的不重要,这事基本上就是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商量决定。

仝远并非技术派,对这事有些拿不定,“你说呢?”

南雁想了想,“让任雪松去吧,看看他什么想法,尊重个人意见。”

如果任雪松不太方便,再选择别人也不是不行。

但第一选择,还是这位副总工程师。

仝远瞥了一眼——

这话说的,任雪松还有得选吗?

工作需要,个人服从组织,这没有丝毫选择的余地。

但南雁不这么觉得,“我们不讲人情,但对自己的同志也得有人情味。”

实际上,除了任雪松,南雁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人,总不能自己去吧?

她去那边当然能把这衔接做好,但是工地这边怎么办?

任雪松是不二之选,他也没得选。

但场面话还是得说一下,体现组织对他的关心。

这并不是虚伪做作,只是同样的一件事你硬巴巴的命令,效果当然不如温和的交谈沟通。

是同志不是敌人,对自家人当然要像春风拂面似的温柔。

这个道理,仝远拧着眉头。

南雁感慨万千,“难怪姚知雪说你严肃不好接近呢。”

她要是跟仝远工作上没交集,也不会跟这人过多的打交道。

因为会心累。

干嘛不给自己找一个轻松点的方式来处理工作呢,比如说躲开这人。

仝远听到这话握紧了方向盘。

走之前就跟自己说“别总是板着脸”,回来后又说他严肃不好接近。

“我姓仝,不姓阎。”

是仝远不是阎王。

“知道,人工仝嘛。”南雁倚在靠椅上让自己舒坦些,“我也只是经验之谈,难道上级领导没说过你吗?”

仝远没吭声,显然不愿意继续这个话题。

南雁也没再说什么,看着还在冬日余寒中荒冷的城市,什么时候才能把这城市新颜换旧貌呢。

任重道远啊。

……

三月五号,星期天,惊蛰。

春雷乍动万物生。

南雁在与任雪松谈话后的第二天,正式拉开了沧城化肥厂的建设工作。

偌大的工程,多的时候得大几千的建筑工人,吃住都是大问题。

仝远调来了炊事班,让炊事班负责这边的吃喝。

因为这边是盐碱地,种植不太方便,炊事班种菜的技能暂时被搁置,不过还是养了一圈的猪。

当然这几头猪哪够吃的呀。

就是来到来了,不养几头猪总觉得有些说不过去。

至于猪饲料倒也好弄,找几个孩子给他们几块糖,还怕没猪草?

乡下的孩子干活挣的是工分,城里的孩子没这个机会,干活挣的是小零食。

他们乐意着呢。

穷苦的条件下,群众的智慧不断闪光,要不咋说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