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绕着场子跑了一圈后,在舞台中央站定。手风琴的声音低低的响了起来,是东方的太阳升起来了。随着笛声又起,音色清亮,高高的飘起在初春的夜空里,女孩的身形也逐渐拉长,生长,旋转,仿佛她身上有无限的生机。随后大提琴小提琴也响了起来,节奏开始越发的活泼,女生的舞蹈也越发的欢快,仿佛一颗迎着太阳跳舞的小草。
她朝左右招了招手,两侧跑上来一群穿着绿衣服男生,音乐也从活泼变为激烈。琵琶和古筝加入了进来,刚才的太阳也从温和变成了灼热,炙烤着大地。男生们拉开阵型,翻跟头,跑圆场,好不热闹。这一段舞,融合了几分蒙古族的舞蹈,刚柔并济。他们不再是柔弱的麦苗,而是迎着热浪,茁壮地成长。随着音乐越来越急,他们围成的圈也逐渐聚拢。然后随着琵琶声戛然而止,他们一起坐了下来。
小提琴声起,一群红上衣蓝裤子的女生丛侧边提着篮子迈着小碎步上来了。显然,秋天到了,音乐也变的喜庆了起来,手风琴的声音,笛子的声音,古筝的声音,合在一起交织出一幅华丽的乐章。男生们也站起来,开始跟女生们一对一对的跳起了双人舞。劈叉,托举,一个个的高难度动作纷纷上场,台下一阵阵的叫好。
大约是台商热火朝天的景象感染了下面的人,居然有一个小朋友从观众区直接跑到了台上,跟着他们一起跳了起来。这小男孩牵头留了一撮毛,后面拖了一条小辫子,随着他一蹦一蹦,辫子也一甩一甩,逗得台下哄堂大笑。他的妈妈本来想要去抓他,谁知这小家伙鬼精鬼精的,一下就钻到了中间的位置,他妈妈也不好意思进去,就只能在侧边小声地叫他。但是小男孩蹦的开心着呢,丝毫没有要搭理他妈妈的意思。
随着这段欢快的音乐结束,众人纷纷退场,靠中间的一个男生拉起小朋友的手,带着他跑下了台,把他交给了他的妈妈。他妈妈连声道谢,带着他坐到后面去了。
大提琴低沉的声音响了起来,暗示着冬天到了,万物肃杀。正好一阵夜风吹过,大家都打了个哆嗦。上来的是一个穿着白色衣服的女生,她的行动也要比前几幕迟缓的多。但是别看这动作慢,大开大合之间,需要极好的平衡力,和极大的力量做支撑。这一幕更像是苏联传统的芭蕾舞,脚尖着地,缓缓旋转,十分优雅。台下的人都屏气凝神的看着,生怕出的声音大了,惊扰了台上的人。
随着音乐声音渐渐地弱了下去,她也缓缓谢幕,跑下台去。
笛声再次欢快了起来,文工团所有的人,包括乐器组,都手拉着手上台谢幕,演出终于结束了。
送走了乡亲们,他们一路奔会招待所,灌下了早就准备好的姜汤。又打了热水,把手脚都泡了一遍之后,早早地都歇了。
--------------------
我本来是想全书的剧目都得有个出处的,但是这个实在是找不到了,就编了这么一个《四季》。我一开始看到资料说,我们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就有引进西洋舞剧,包括我们也有非常伟大的大师去创作新的儿童舞剧,我就以为五十年代也会有的。但是并没有,我们熟悉的白毛女什么的都是六十年代的,还有很多影视节目里出现过的舞剧是七十年代新排的,五十年代初就已经成型并且可以下乡演出的没查到,如果有谁知道请跟我说,我可以把这段给替换了。
第52章
“哎,我还没听过你唱戏呢。”陈鸣突然提起了这个事。
陆鸿文扭头看了看陈鸣,“这不是天天在唱吗。”
“我要听你唱老的。”陈鸣说。
“老的啊……”陆鸿文看向远处,“好久没唱过,都快忘了。”
还真的是,自打陆鸿文来了这文工团,几乎就没再唱过旧戏。一开始只是说要“拥抱文艺新春天”,“大刀阔斧搞革新”,提倡大家唱新戏。旧的那些,只有宿舍里还能互相唱着玩玩。陆鸿文不像孙和平从小就学,唱什么都带了一股大鼓味,随口哼个小调都是大鼓味。他是半路出家的,功夫没那么扎实,有些东西久了不唱,他也就忘了。
“之前你总说你师父多么多么的厉害,勾的我馋虫都起来了。我又看不见他,你不得给我唱一个,让我领教领教?”陈鸣的眼睛扑闪扑闪,像个小精灵。
“你想听什么啊?”陆鸿文问。
“唱个你最拿手的吧。”
“最拿手啊……”陆鸿文沉吟片刻,突然往下一蹲,作四脚着地状。
“你这是做什么?”
就在陈鸣低头去看的时候,陆鸿文突然一下跳了一来,手脚并用的朝着陈鸣扑了过去。陈鸣不明就里,眼看着他过来了,只能连连躲闪。陆鸿文看上去是不打算放过她,她跑到哪,他就追到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