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好,很多人会告诉你这个,你确实很好。只不过我不喜欢。算我自私,我们就到这里,别往前了。喜欢可以量化,找个更喜欢的人去谈恋爱,别在我这里空耗时间。你不想当朋友也好,我们只当同事,宣传期的时候再见面,剩下的,没有更多。”
没说再见就挂掉电话是没有礼貌的行为,在这个时候变成无可厚非的一件事情。颓然的坐在沙发上,抓着手机想:到底要怎么办,油盐不进的姑娘,温柔幽默的女孩,明白怎么直戳心窝。从没被人连续拒绝过两次,在这么短的时间,产生自我怀疑。到底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缺点被她发现,让李谨无论如何都说服不了自己。
和两年前比起来,已经分不清楚到底哪个更凄惨些,暗无天日的单恋,手起刀落的鲜血淋漓,只不过即使这样,李谨仍然鲜活,没有面目全非,想起她的时候还是只能想到那些小动作,李谨问他被骂哭了吗?今天没拍戏,没有导演,怎么仍旧泪流满面。
时间的安排让他无暇伤感,工作总能填满缺少期待的生活。只是会更沉默,过年的时候和一些朋友相聚,分享生活,还能假装信誓旦旦,说着很快会开始一段不会散场的感情。现在想来,梦还是做得有些大,膨胀的经济,一戳就破。在拍戏的间隙想明白,她还是善良,毕竟没有在他出现的当天说这些话,给些缓冲的时间,至少当时的兴致不错。他们面对面坐着,雪花降落的时间缓慢,就连李谨当时问他什么时候出发都显得不舍,不是催促,是螳臂当车般延缓时间发展的举动。
没办法忘掉李谨,以前脑海中循环播放那天的遇见。大厅里面喧嚣的祝贺快要冲出天灵盖,微醺之后下了层楼,刚巧也有庆祝的人。
他们公司对两部电影都有一定投资,只不过他参演的那部投资力度更大,客串的剧本由余香雨决定,他连剧本都没提前看过。只是走个过场,进行试水,没必要选择,他们要的是效果。他当时的重心还是在电视剧上。关于成功有过设想,公司自有安排,他只需要照做。在某种意义上说,换个人也是一样的结果,不是非他不可。
庆祝总是留有几分余地,盲目自大是衰败的催化剂。可能的话,当个真正的演员还是他的初心。
站在一个角落,这一层相对安静,她一个人站在角落那里点燃香烟,身旁烟雾缭绕,点着之后,她只是拿着那根香烟,像是一根火柴,燃烧的过程重要起来,吸烟区在通风口,点燃的时候费了些力气。烟雾堆起来然后瞬间消失,这么来来回回,不到十分钟,一切静止。熄灭之后被没有犹豫的扔掉,她裹紧风衣,双手插兜,转身的时候叹口气,阴霾没有一扫而光,只不过能看出来她不会沉湎于过去。
当时几乎没认出那个人是李谨,看过很多电影,走马观花的看过几部程风的电影。无可否认,他是出色的导演。李谨是个天生的演员,刚出道的作品,就被打磨的看不出表演的痕迹,一举一动都自然。非要吹毛求疵的话,无法坦荡说出对程风电影的欣赏的原因是:电影的叙事风格以及最终的结局,很少能看到团圆的场面出现。最初的画面出现,最后的句点显现,对于这个世界的批判不加遮掩。
对这种冷硬的风格消化不良,看过的那几部电影藏在心里,不再拿出来欣赏。家境不错,即使父母的管教严格,丧失童年,但和大多数人比起来都称得上幸运,成为艺人的道路基本没有逆风的时刻,顺风顺水的度过这些年,赞美不屈的人格,但还是被偶像剧迷昏了头脑。成为徒有其表的演员,是行业的大忌。
风吹在李谨的身上,分了些许给董乐瑜,脑袋愈发清醒。
再次看那些电影,关注点改变,更多的放在李谨身上,是角色的多变,还是她的个人魅力没有止境,渐渐找到很多理由为电影中的角色开脱。第三遍看《不要这个孩子》,一边倒的认为她没有任何过错,世道不好,不是那个女孩天生应该承担的后果。
打掉孩子,看着肚子,恰到好处的发红干涩的眼眶,一抹轻蔑的笑,非常潇洒,不用刻意的音乐引导,看过之后,复仇的喜悦暂存,心脏一抽一抽的疼痛,那不仅是剧中人的感染力,有一部分属于李谨。
没产生相见恨晚的感受,他自信的认为时间不是问题,从遇见的那一刻往后计算。不要返老还童的那种倒退式样的人生,只会产生更多牺牲。岁月悠远漫长,或迟或早,他们会走到一起。
被各种激素麻痹大脑,忽略太多变量因素,圈子就这么大,他们前几年却能毫无关联。太多只合作过一次的同事,十多年过去再也不会提及对方。努力往李谨那边靠拢,钻研演戏技巧,他想总有一天会有一部他们两个一起参演的电影,相辅相成,为对方的成功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