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教授抬起头,看着徐万里:“如果考古发现证实这是东夷龙山文化时期的分支……”
“呵呵,那么我们就能把经济线划到他们家门口去。”
夏教授:!!!
划到人家家门口自然是玩笑话,但是毫无疑问,这片海域的争议就会变得不容置疑。
事件的最初源于一名海钓发烧友的春晓油井平台海钓梦想。他们一行10人经历18个小时的船程,到达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南约350千米处的天外天附近。大家都收获颇丰。其中一人突然大声叫喊着让大家过来辨认,他钓上来一条10多斤重颜色艳丽的鱼。经验丰富的船老大看了一眼说是鬼头刀(鲯鳅)。
刚出水的鲯鳅鱼腹黄色鱼身蓝绿,背鳍蓝紫色,灿若彩虹。出水之后随着生命流逝,鱼身上绚烂的色彩很快褪去,最终只剩下了黯淡无光的一片灰白。
问题就在这条鱼身上。
当大家破开鱼腹时,发现里面有一块明显经过人工打磨的兽骨。上面刻着甲骨文。后来海钓者就把这块石头放在古董交易平台上交易。
一开始没有激起什么水花,东西也一直没有交易成功。
直到另一个交易平台上也出现了类似的兽骨,卖家同样是另一队去春晓的海钓者,他们钓到的金枪鱼肚子里也有一块。
接着第三块也出现了,这次不是兽骨,而是陶片。
一个专门研究古文字的小博士,别人没事逛淘宝,他乐忠于逛古董交易平台。一般都是看那些粗制滥造的假文物当笑料,结果这次,他发现这些出自不同平台的东西不像是造假。
小博士(可能家里有矿),手头比较宽裕,直接花了一个奢侈品包的钱把这三样东西都拍了下来,并且跟卖家交涉了一下,几个卖家都提供了海钓时的照片和东西取出来时的照片做证明。小博士觉得十分有趣,寒假之后将此事告知了导师。
导师看完后同样觉得这些古文字十分有趣。字体结构与周纂(大篆)相似,又有些像蝌蚪文。但与两者都有不同。导师推测有可能是夏朝文字。从考古实物来看,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尚未发现确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夏代以前更不得而知。
于是小博士将两块兽骨送去做了碳十四检测,一片陶片送去做了热释光断代检测,获得的结果是:一片兽骨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左右。另一片结果是公元前2210左右。而陶片的检测是送去英国牛津检测的,结果是距今3900~3700多年。
检测结果让导师和小博士都大吃一惊,这远远不是夏朝文字,而是比夏更古老的文字。从这几块不大的残片上看,这种字体非常成熟,非常规范,笔道圆润,讲究对称,是一种非常进步的文字。如果这一发现被认证的话,历史记录又将被改写。
接下来发生的事直接改变了事件的走向。
“我们在准备建造新基地的时候,勘探到一座水下城市。深度在210米左右。整个城市呈12度倾角。镜子是我们在表层探查中找到的其中一样物品。”
徐万里点开其中一个视频,里面传来饱和潜水员的粗重的呼吸声,他在断垣残壁和海洋生物中间翻找着什么,突然他手里一顿,接着探照灯打下强光。他摸到了一面镜子。铜镜被海水侵蚀,勉强看了出个大概。
夏教授带起老花眼镜,吃惊地看着眼前一张张水下勘探照片,和声呐装置探测后重建的城市模型与规划图。
这座古代城市被完整被保存下来,能从声呐复原的城市模型中,明确看到了“明堂辟雍”的存在。《周礼·考工记·匠人》中写:夏后氏世室,堂脩二七,广四脩一。作为一种祭祀性建筑,基本形式都是在夯土台上建屋,平面呈井字形构图,相邻为九,间隔为五。但至今尚未发现夏时期的明堂遗址。
“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考工记》记载,夏有世室,商有重屋,周有明堂。西汉末年王莽标榜恢复周礼,在元始四年(公元4年)长安(西安)南郊由大经学家刘歆设计了明堂辟雍。这座建筑的遗址1957年被发掘出来,很明显地带有《考工记》中明堂的构图形式,是一座台榭式的建筑。这是我们目前知道的明堂的重要蓝本。”夏教授摘下眼镜,好一会儿才继续说话:“所以如果这些被证明,那么历史又将改写了。”
“接下来,要拜托夏叔叔和社科院的张教授一起努力了!”
夏教授深吸了一口气说:“你爸爸几周前要我把手里工作挪后或移交给别人。我还觉得奇怪,刚回国,研究课题刚开始。现在我懂了。”
徐万里走后,夏至京教授还坐在位置上没缓过一口气,一生中能参与一次这样的项目是多少考古学者的梦想。他捏捏眉心,拿出电话拨通了:“夏犹清,马上放下手里的书稿,买好机票来爸爸这里。有一个重大项目,错过了终身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