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2页(1 / 1)

互相吹捧寒暄了一番,终于把人送走了,为了怕还有人找上门来,叶瑄和陈亦桐连夜收拾行李去投奔了颜时夏。

颜时夏硕士毕业以后在一家头部公募工作,两年就为自己在京北攒下一套小房子了。

第二天叶瑄直接请假没去实验室,陈亦桐有课没办法请假。为了怕被媒体记者堵住,陈亦桐悄悄通知学生换了教室。没想到课上了一半,门口还是被媒体堵住了。

该来的总是要来的,有些官方媒体的采访实在推迟不掉,只能硬着头皮上。

好在陈亦桐这些年在叶瑄的训练下已经不怎么害怕聚光灯了,只要不正视那些记者的脸,他的躯体反应就不会很严重。

—请问您获得这个奖项有什么感受吗?

—很兴奋(没了)

—这是第一次有中国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您觉得这是不是标志着中国经济学科的进步呢?

—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吗?这个模型的雏形是江池前辈在美留学期间完成的,谈不上国内的学科进步不进步吧,我是做数学研究的,我(爱人划掉改口)叶瑄是做算法的,国内经济学科的进步我们还真没发言权(这段不能播啊)

—关于奖金的用途,您有什么想法吗?比如捐赠出来帮助中国经济学科发展(记者其实是想引导陈亦桐回答的)

—奖金的事情,我和另一位获奖者叶瑄已经达成一致,全部留给江池在世的亲人,保障他们晚年生活。

这是记者第一次感觉到了铁锤砸棉花,竟然有人面对镜头会这么的“坦诚”,如果真原封播出去了,陈亦桐崇洋媚外的帽子就被扣上了。

接受完几个官方大媒体的采访,陈亦桐就以要专心研究为理由谢绝一切采访了。

另一边的叶瑄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不过好在陈亦桐已经替她顶过了第一波,第二天再去学校堵她的记者已经不多了。再加上她不给本科生代课,所以行程比较保密,只要几个研究生嘴牢,谁都找不到她。

“叶导,叶导,听说诺贝尔颁奖典礼一个获奖者可以带14个人,您和师父把咱们组里的都带上呗,咱们这些徒子徒孙也想见见世面。”叶瑄一在实验室里露面,她带的五个研究生就开始磨她。

叶瑄哼了一声:“好意思让我带你们出去旅游?吕兆峰,看看你这小论文写的,shit一样,还有媛媛,我说了多少次了写代码要简洁,不然以后堆成了屎山,有你们好受的。”

“我亲爱的导啊,你刚拿完诺贝尔,不应该很开心吗?怎么就拿我们下刀啊。”

叶瑄敲了敲桌子:“你们自己说想去颁奖晚宴的啊,就你们写出这种水平的论文,好意思去吗?距离颁奖典礼还有两个月,谁投中了10分以上的文章,谁就可以去。”

叶瑄此话一出,实验室的同学们干劲更足了。这也多亏他们几个是叶瑄的开山大弟子,才有这种待遇。不过实验室的同学发文章起劲也是因为叶瑄从不占用学生的成果,谁的一作就是谁的一作,有时候迫于无奈挂了通讯作者也不是为了抢功,只是为了帮徒弟们发文背书,毕竟叶瑄的名字可是nip领域的金字招牌。

另一边叶瑄的父母那边也受到了不少骚扰,东海师大也打出来了宣传招牌,诺贝尔奖得主的母校。这话还真没说错,叶瑄还真是在东海师大附属,学校一路读上来的。

校领导前来拜访看见叶瑄父母还住着学校最老旧的家属院,立刻给他们提供了新的住房,不过叶父叶母并没有接受。笑话,他们要想住大别墅,女儿早就给买了,还住在这里不是因为穷,只是觉得这里住的舒服。

这些年身边不断有老师投资房产发了财,也有人劝叶父叶母买房,两个人都无动于衷。对于刚刚达到财富自由的人来说,房产是一种投资手段,而对于叶瑄这种级别的资产,钱只是一个数字,房子只是一个住所。

另一边的陈定邦得知儿子获得诺贝尔奖后立刻在自家旗下的酒店打出广告,希望挽救自家濒临破产的酒店生意。不过生意好转没不知道,陈亦桐的律师函确是很快送到了。

作者有话说:

1我是写小说的啊,所以夸张了点,现实是经济学实际上是一门偏社会学科,理论需要多年验证,基本上50岁拿诺贝尔经济学奖都算早了。而且经济学奖作为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圈子主义非常严重,要比其他奖项严重多了。基本上获奖者都是曾经的同事,互相提名推荐,截止到目前没有东亚人获奖,只有两位美籍印度裔获奖。

2诺贝尔的获奖者不会提前知道自己获奖,提名者也不会知道自己被提名过,50年之后才会被公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