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对外贸易输出的主要商品是牛、羊、马、驼、盐、以及皮毛制品,这些商品无论是辽国、还是吐蕃,或是西域各国都不缺,因此,西夏最理想的贸易对象只能是大宋。
之前夏军对环州的盐井刻意破坏,这种行为很好理解;试想若是环州也产盐了,必将对盐州盐造成极大的冲击。
即便现在两国关闭了边境的榷场,但边境的走私贸易事实上从未真正断绝过,因此,杨逸想在环州开采盐井,恐怕夏军还是不会放过。
绕来绕去,问题又回到了原来的问题:如何把夏军挡在边境线外,是环州一切工作展开的前提。
为了确保安全,除了那两百“特战队”外,杨逸又让种朴派出一批细作,专门负责监视夏军动静;烽火传息方面,杨逸大部分以树木、或风筝代替烽火台,派专人负责寮望,一但发现夏军来袭,立即推倒树木,或将风筝放飞,一些视线不能及远的地方再辅以狼烟,如此层层传递警讯,既大量节省了成本,又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大量派出城中驻军,一部分入驻各个堡砦,一部分不断地在边境线游弋拉练,一有夏军入侵,立即反击。
包括乡兵、羌兵、厢兵在内,整个环庆路的兵力接近六万人;而杨逸掌握的环州,兵力接近三万人,但这只是纸面上的数字,刨除老弱病残,环州真正能战之兵只有一万四千人。
而且这个季节,乡兵和羌兵是需要下地耕作和放牧的,这使得杨逸在兵力分配时捉襟见肘。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本着这种理念,环州西大营里,杨逸和种朴决定派兵越过横山,给西夏来一次血火洗礼。环州北面的灵州川和葫芦河一带,是西夏主要的耕作区和放牧区,现在正是农人下地春耕,羊马产崽的季节,若是能来一次侵掠如火的行动,对西夏农牧业的打击不言而喻。
都虞侯余庆良有些担心地说道:“知州大人,咱们这些年基本没有越境侵扰,从细作传回的情报来看,西夏的防御都变得比较松懈,咱们突然发动袭击,应该有很大的收获,不过,党项人向来睚眦必报,咱们此举恐怕要招来夏军大举反攻,对环州的春耕、以及知州大人即将展开的采盐工作都极为不利。”
余庆良的担心不无道理,杨逸目光在地图上巡睃了一会儿,最终停留在环州东北面的定边军三个字上面。
“各位将军,你们带军进入西夏,如何作战本官不管,但有一点,深入不得超过两百里,这是军令!”
“喏!”
种朴没什么表示,刘武等人却应得心不甘情不愿,这道军令就象在老虎脖子上拴了一条铁链,让他们极为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