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体现在陈家对小牛格外地好。
比起同时代的乡村动物们,那更是生活水平超出一大截。
小黄牛的妈妈,另一头黄牛——大黄,两岁就上过当地的报纸,是有名的忠义牛。
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时组织成立生产队,连牛犊子都要拉到一块编队,专人饲养,给集体干活。
大黄是唯一一只特立独行的牛,不乐意离开陈家,跪下来求情、流下来大颗大颗的牛眼泪,死也不愿意离家。
那双充满着情感和眷念的含泪大眼睛,感动了围观的一位记者,于是成功上报。
因为那份报纸,大黄得以留在陈家。
由陈家喂养,生产队会分出相应部分黄牛干活的口粮来,将来也需要帮着队里干活。一头牛,可比人能干的活多得多了。
牛真的很神奇,吃的是草,长的是肉,挤的是奶,干的还是力气活。
硬生生把自己从名词活成形容词——“牛”。
时间往后推,到了怀上“牵牛花”的时候,大黄已经差不多二十岁了。
少见的高龄产子,黄牛妈妈艰难产下小牛犊,自己却再没能醒来。
延续“忠义牛”的说法,村人传言,老黄牛这是知道自己要走了,特意给陈家再留下一头新生的小牛犊。
绝世好牛,感天动地。
时千这头出生时孱弱无比、差点没活下来的小黄牛,在后来也成了“故事”的后续一环。
陈牛因欺辱妇女被送去流放后,他断腿的奶奶张佩月本就多病,也没能活多久,小黄牛随后跟着自绝而亡。
书里人们骂陈牛学“牛郎”,干些偷看人洗澡、偷人衣服的事,却不知道牛郎干的是犯法的事情。
转而叹息小黄牛是忠诚的典范,能为了陈牛这个人渣养牛人绝食而亡,人不如牛多矣!
可以说,小黄牛的死,让陈牛在对比下显得更为面容丑恶。
但穿成小黄牛的时千只想对写书人“呸”一声,吐对方一脸草。
关我小黄牛什么事?
嚼着陈牛打理过的干净草,时千砸吧了两下嘴,居然诡异地觉得不难吃。
陈牛刚加完草,还在纳闷,搓搓自己有些发凉的膀子,自言自语:“睡前明明喂了,难道我记错了?”
时千抬头望他。
这家伙怎么感觉憨憨的,白长一张聪明的高冷脸了。
时千拿头拱拱对方:“哞哞。”
多来点,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