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院大楼五楼,孟繁岐和韩辞两人刚从院长办公室出来。
“请你吃顿饭吧。”韩辞按完电梯转过头看向孟繁岐,她觉得既然要麻烦别人,当然不能让别人白干。
“倒也不用那么客气。”孟繁岐知道她的意思,“当时若不是你跟付院长提过我的事情,想来付院长也不会在图书馆注意到我。”
“他的指点对我来还是非常关键的,这份功劳怎么也得有一部分算在你的头上。”孟繁岐这个倒是真心话,如果不是付院长的帮助,他早期的这几篇论文质量肯定要下降一两个档次。
“我有功劳,那你请我吃吧,我饿了。”韩辞可从来不玩口是心非打太极那一套,既然对方都这么说了,她直接就是一个欣然接受。
这家伙还真不客气啊,孟繁岐心里吐槽了一句,不过不论怎么说,与这样的人相处至少非常轻松。不会有其他的想法藏着,整天让你去猜。
“当时吧,我只是觉得你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些意思,拜访付师兄的时候说到老师相关的事情,提倡关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就提了一句。”韩辞回忆了一下当时的情况,“我倒是没想过那个内容会是这么突破性的成果,要按我个人的看法的话,残差在数学和物理方向确实不是什么很有新意的东西。”
“你倒是会说大话,太阳底下能有多少新鲜的东西?”孟繁岐知道她没有贬低自己的意思,笑着应道,“有关神经网络本身结构的内容,在AI方向其实也只是很小的部分。残差只是一种使得网络更容易被优化的小技巧,以数学界的眼光看,当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
类似残差的形式在数学界随处可见,欧拉前向,牛顿法,都含有类似的理念。
“说到底,人工智能是一个强实践性的学科。它的理论和可解释性薄弱,但性能突飞猛进,工业应用的价值很大。我觉得不管是实践派还是理论派,都需要客观认识这件事情,不要整天搞来回鄙视那一套。”
孟繁岐感觉,韩辞就已经开始有一点理论至上的味道了。“我个人认为,能够切实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更加重要一些,可以感觉到自己的成果,理论这样真正基础的东西就交给你这样的天才去好好研究吧。”
倒也不是孟繁岐不想提前推进AI理论方面的进展,而是直到2023,AI的原理和可解释性始终没有什么进步。即便是鄂院士,在搞了一段时间的动力系统视角解释之后,做了一些理论贡献之后,也将注意力转移走了。
“得了吧。”韩辞翻了个白眼,“嘴上说不要搞鄙视那一套,转过头还不是说我们的研究对人的生活没有影响。”
“倒不是说你的研究就一定对生活产生不了影响,只是就这个学科和方向而言,可能理论方面的成果比较难出。即便出来了,也很容易和实验结果对不上。”
孟繁岐不是轻理论重实验,而是从AI起飞以来,实在有太多的未解之谜说不出答案。传统机器学习的理论和规律失效了太多。
多少人前赴后继地跳进AI可解释性的大坑,但到最后拿出来的却大多是比较牵强的解释,有点打哪儿指哪儿的感觉。
反而是一些偏重可视化的实践工作,对理解AI模型的模式帮助很大。
“更多的是被好奇心所驱动吧,我当时完全没有想到你在图书馆写的那个技术会取得世界级的突破。如今知道它的价值,确实十分好奇。”韩辞其实才是这个世界上第二个知道残差网络的人,只不过她当时只粗略一读,看了一眼摘要,没有机会细读,也根本没有太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