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讲到此时空的“帖木儿”与朱棣各自率领大军在襄阳城北平原大战,“帖木儿”败退,朱棣乘胜追击。
西元1406年6月19日的“襄阳大战”,朱棣亲率20万明军大破11万“帖木儿”大军主力,一时间海内盛传,为了高位其父亲朱元璋和朱家的列祖列宗,朱棣特意将行宫设在安徽凤阳,大宴参战的群臣和各路将领。
就在大臣们纷纷庆祝之际,朱棣已在思考将来的战略走向。通过与“帖木儿军”交战之后,朱棣深感中亚骑兵的战斗力强大,并希望将这些强军收归自己的帐下,以建立如蒙古铁骑“朵颜三卫”般的强大骑兵。
由此,朱棣阐明其后对“帖木儿军”的主要策略,即改彻底消灭为收归己用。此举措令群臣颇为叹服。
此时的形势,包括“帖木儿”的4万多败兵还尚未与其“皇孙”哈里的五万人马汇合。当然了,哈里所部5万大军依旧威胁着帝都之一的南京。因此,当务之急便是先去征讨“皇孙”哈里,以免让其祖孙合兵一处。
于是,朱棣下旨,命大将朱能统领各路兵马共计15万大军,主持对“皇孙”哈里的征战。朱能是随朱棣一起在“靖难之役”中起兵的大将,身经百战,老成稳重。在张玉等心腹将领去世后,朱棣每次碰到军中大事,都会找朱能来商谈,足见其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此次,朱能挂帅出征,决定仿效韩信,以智联取胜。
而哈里方面,因为得知了爷爷“帖木儿”军主力大败,一时之间音信不通,导致哈里深感自己所部已然成了“孤军”。虽然还是个“将才”,但并非“帅才”,军队何去何从?他心里也没个底,毕竟扬州城已经无粮。
若要弃城而去,则下一步又该做个打算?哈里对此,毫无头绪。虽说攻取南京已经成了痴人说梦,但军中粮草不济,也只能先想办法填饱肚子再说了。于是,哈里只能率部进攻明军在长江沿线的屯粮之地。
就这样,来自中亚草原上的5万大军四处抢粮,如同流寇。然而,哈里所部动向却早已被明军主将朱能掌握。于是,在西元1406年8月,朱能经过详细谋划后,准备在江苏泰州一带设伏,聚歼哈里的5万人马。
在设伏前,朱能决定以泰州粮库为诱饵,放出小道消息以便诱使哈里所部前来抢粮。不过,为了不使敌军漏网,朱能在各个关键地点不知了数员大将,各自率领所部兵马彼此默契配合,力求毕其功于一役。
與此同时,哈里所部的警况日益艰难,因为原本主动前来投奔他的“建文旧臣”们纷纷借故离开,这使得人生地不熟的哈里所部更加了无头绪。而就在这时,其探子回报说,泰州城中藏有明军一个大型粮库。
於是,这群饥不择食的军队立即开拔,竟在不知不觉中就掉进了朱能布置好的伏击圈中。就在“皇孙”哈里率领大军进入多丘陵的泰州地区后,明军的几路伏兵此起彼伏围杀而来。尽管哈里与众将率领大军拼死冲杀,且日夜不息,但因明军战力远不及“帖木儿军”,因此阿里所部百战破围后,竟令朱能啧啧称奇。
然而,“皇孙”哈里所不知的是,这正是朱能效仿当年“兵仙”韩信所设的“十面埋伏”,而哈里却没有“西楚霸王”项羽那般的豪情,吟诵不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豪言,他能够想到的只有爷爷“帖木儿”总说的一句两行诗:“勇士最珍贵的,只有剑与荣誉……”于是,哈里左冲右突,兵疲马倦,无力回天。
加上无粮,这位“帖木儿”的皇孙虽然南征北战多年,但这样的局面还是首次,因此被打得晕头转向。最后,哈里决定为捍卫荣誉而死战,就如同当初的项羽一样,突入敌阵后挥刀乱砍,最后直到力竭而死。
哈里战死,其部军队卸甲投降,而“帖木儿”派出的联络骑兵知道这时才终于探明了“皇孙”哈里的消息,可惜为时已晚。“帖木儿”原本还指望着与孙子的大军汇合,但此刻心愿落空,使情况变得非常不妙起来。
更何况自己的4万残军疲惫不堪,再加上痛失“皇孙”哈里,果然令“帖木儿”怒火中烧,差点一病不起。
但是,“帖木儿”毕竟是一代枭雄,虽然局面不利,但他这种百战余生的人,从来不会轻言放弃。于是,他给朱棣写去一封书信,心中用突厥语言辞恳切地自称“臣下”,说“贸然进犯天朝上国,如今大败已知天威,請求退兵归国。”但朱棣收到书信后,知道是“帖木儿”诈降的缓兵之计,便也立即采取了相应对策。
朱棣一面派人将“皇孙”哈里的遗体送还“帖木儿”,一面要求“帖木儿”的军队放下武器,在原地驻屯,等候发落。待“帖木儿”收到书信后,一看就知道朱棣已经识破了自己的意图,便决定再次与朱棣决战一场。
西元1406年12月,南阳城外,“帖木儿”的4万大军与朱棣的20万大军遥遥对峙。在战场上,“帖木儿”将孙子哈里的遗体太子阵前,宣告全军,准备决一死战。此时,天降大雨,似乎为即将发生的激战而伤感。
因为下大雨,“帖木儿”知道明军的优势武器——“火炮”和“火铳”无法发挥作用,因此若能直取朱棣,则此战中险中求胜亦不是不可能。于是,为了激励士气,“帖木儿”传谕全军:“我们请求撤军归国,但朱棣不允。今天,我们只有杀死敌首朱棣,才能死里求生!”而“帖木儿军”听罢后,知道决一死战的时刻已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