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海伦只是局限在县城,其他的也只是通过父亲知道了南边是乐业、东风,东边是红旗、双录,北方是长发、海北,西边是同心、前进等等,这些地方当年都叫公社,也不知道我去没去过,没有记忆。
查询现在的海伦市官网,得到的数据是现有23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个国有农场、6个国有林场,总人口85万,其中农村人口65万。
完全不是我当初的记忆。
那种斑驳的墙面才是我灵魂深处记得的小城样子,不知道为什么小小年纪的我就知道这种岁月的沉淀。
当年由西门南门北门(应该也有东门,但我从来没见过,那时也没有很强的求知欲)加上最东边的火车站(我一直把这个当成东门)围起来的县城并不大,无论从南到北还是从东到西骑自行车都用不了几分钟。
连接南门和北门的是一条主路,长仅六里六,还不是公里。
连接西门和火车站的是另一条主路,长七里七。
政府及几乎主要的商业都集中在这两条路上。
比如我最喜欢去的书店,影院,还有一百,排楼等等(今天百度海伦老照片,才知道我记忆了五十多年的排楼原来应该是牌楼,这其实并不应该怪我,我小的时候这个牌楼已经拆除了,也没有文字显示,只是大家口传说去pai(阳平声)楼了,我自然以为是那个排。还好有当年的老照片才得以让我知道它的真容)。
这就是我14岁前主要活动的范围了,基本上我的记忆都在这个区间内,这个区间内的活动会在每个爱好涉及到的时候一项一项慢慢讲。
这个区间以外稍远一些的距离也有一些记忆。
出南门外几里地的地方有一个亚麻厂。
远远的望去厂院里有许多类似粮库囤积粮食的粮仓模样的东西,按素描用语就是一个圆柱形上边加上一个圆锥的造型。
途经肯定是不止一次的途经过,但是记不清进没进去过。
之所以肯定途经,是因为上小学时有一项重要的劳动就是每到秋天都要去薅榨子(一开始不知道这两个字怎么写,还得感谢初中同学曹春龙帮忙解惑),就是玉米类的庄稼收割完后,玉米秆被庄稼人砍走做了烧柴,留下地里的根部加上上边极小的一部分,就被称为榨子。
每到秋天时,我们都会抽出一天的时间,每人带个大麻袋(现在的孩子们几乎看不到这种麻袋了,这种麻袋是可以装200斤土豆的),出南门后经过这个亚麻厂,然后再走很远后到了已经记不得地名的地方。
每次都应该是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