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宏约深美是四个字,但我一直认为这其实是三个阶段。
最后一个美字是前三个阶段完成后达到的最终效果,这个效果好坏完全取决于前三个阶段的努力程度。
也可以说前三个字完全是为这最后一个字服务的。
和很多人单纯喜欢把享受过程挂在嘴边不同,我一直认为只有明确了目标的过程才有意义。
因为只有明确了目标人才能在自己的能力之内把控过程。
比如美之前这三个阶段最难的应该就是这个深。
因为在宏的阶段我们只要求见多识广就可以了。
所以对一些东西是可以浅尝辄止的。
但经过深思熟虑约完后,下一步的求深就唯有刻苦了!
这是绝对没有捷径的。上文我已经把自己归纳出来的深分成了八个要点,深入生活、取舍素材、刻画神情、强调动感、知晓透视、理解解剖、注重色彩、突出主题,并在这八个要点前每个都加上了深入两个字。
深入生活
这是一条放之所有的艺术形式而皆准的真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闭门造车是出不了好作品的。
所以我把这条放在了首位。
路遥说过,生活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就如同人和食物的关系一样。至于每个作家如何占有生活,这倒大可不必整齐一律。
2021年,为了创作《我家小园我家菜》系列,我一改晚起的习惯,连续多日6点多钟爬起来去远望早市搜集素材,背着照相机穿梭在拥挤的人群里,捕捉那些精彩的动态和场景。随着相机里素材的增加和每天写生的积累,慢慢的人物形象越来越丰富,直到有一天,我突然顿悟了董哥总说的我的构思总是不像一幅作品的根源所在,这个时候我自己才感觉和原来的自己比起来已经是真正的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了。
董哥在教导学生上是真的有方法,他一直没有明确和我说我的问题要怎么改正(尽管这在他看来只是一句话的事儿),而是慢慢引导,最终让我自己明白了,而思考后明白的这些才是真正属于我的东西。
得遇名师之幸!
取舍素材
在上一章中关于宏约的理解里我已经详细写了为什么必须要大量收集素材并且已经大量收集到的这些素材并不能自动变成优秀作品,这里就不再重复论述了。
只是再次强调一下,这个过程极为重要,一定是用头脑反复取舍而不是光凭眼睛。
这些就是上一章我提到的先取阶段的在早市上收集到的场景归来后我画的一部分线描稿!对很多专属于早市的细节上的东西,比如一把早市卖菜人用的小椅子,装柿子的纸箱,装菜的三轮车,驮着香瓜的自行车,传统的杆称,逛街的男士和卖菜的女士以及买菜的老人背的包拖的小车的不同等,特别是行人手提的装着蔬菜的塑料袋,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与刻画!
刻画神情
从接触人物那天开始,我就对那种无论画的多像但刻板无表情的作品不感兴趣。
我始终认为,人物画就是要表现出人的喜怒哀乐来。这并不是受《人体结构》那本书的影响,而是我一直觉得,就是应该如此。安德鲁.鲁米斯在他的《头手素描》一书(这是我近些年少见的买的原价书)中对人物的神情做了进一步的建议,建议尝试一下络腮胡、山羊胡、高低粗细各异的眉形、大鼻子、小鼻子、前突的下巴等等。他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试验方法,但我现在还没那个水平。
他的方法是这样的:随便写几句,对这个人物做一番文字描述,然后根据这段描述画出其面貌。接下来,请别人给你一段人物描述。再尝试着画一画。这种训练意味着,你在素描学习的初期就可以开始像画家那样进行艺术创作了。这种方法真的很好,对学习人物,抓住人物特性,画出有血有肉的灵魂极为重要。
其实许多时候,我们看一本书后,发现书中的插图并不符合我们心目中的人物形象,那就说明我们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没画出来,说明这个插画家是失败的,要不他画技不行,要不他文学修养不够。
这种情况在影视作品中也常见。我们看过一本书,然后再去看电影或电视总觉得里边的人物演得不像,那就是每个人读完书后心目中都会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形象,只不过画家能画出来而普通人画不出来而已,但影视一演出来,就会立时发现不像,不是我们心中的形象。所以在以后的练习中多努力尝试这种训练,肯定和一开始的猜我画谁一样,画的不像,慢慢加油,总会像的。
这张就是安德鲁.鲁米斯在他的书中随手几根线画的神态。
这张几块笔触就画出了灵动的人物让我当年极为痴迷!我还在书的前言后写下了如下的感慨!这样的感慨一次就够了,我总不能80多的时候再写,30年前,当我50多的时候如果继续坚持下去......那就可悲了。
强调动感
上学期间,我就从从安德鲁.鲁米斯那本《人体素描》里我学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动势,比细致精确更重要”。其实我发现,人有许多爱好和习惯都是受第一次触动印象最深。这里我用了触动一词而不是第一次接触。书上写的1996年1月18日肯定不是我最早受到触动的日子。
我可以肯定地说是80年代末我还在上学的时候。
从那时候起动势就和神态一起被我放到了重要的位置,直到今天我更加明白了这句话的重要性。
知晓透视
在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透视学,但很早就有一些朴素的透视原理。南北朝时期,王徽在《叙画》中说过“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大家知道最多的就是相传是唐代王维在山水论中说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
虽然中国画的透视要求和西方比起来要弱很多,但是要画好一个大的场景,透视知识仍然必不可少,否则画面就会出现违和感,这就要求必须要研究透视,并能熟练的运用到画面中。
按我对透视的理解,我认为透视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如何在二维的平面画出三维的立体形象。
当年理解上面这张图费了很多脑细胞。
我有一本购于八十年代的带着强烈时代感的透视书我学的很认真,里边的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我基本上全画过了,还认真做了笔记。
去美院认真上课学透视。当年夫人在这张图下嘲笑我:“这是制图内容,机械制图,纯理工科,你们会傻子一样的!”
天蝎座表示一个表情都不会忘记的记下了。
直到写回忆录的这些天,透视学习也仍然没有放下,网课老师教了我们画别墅和汽车,当时上课的时候我就觉得老师教的这个房屋和汽车不对,然后自己一点儿一点通过辅助线和当年学过的透视原理,画了两个完全精准的透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