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玄幻魔法>全世界都以为我们是道侣> 86、年节(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86、年节(三)(1 / 3)

在洛朝看来,选择修习这部心法,是一个理智又残忍的决定。

只因天生道心者,在历史记载中,一直有个恰当的诨称——“一窍心”。

这意指他们过于专注忘我的思维缺陷,也指他们向来固执倔强的性格。

世有玲珑七窍心者,也有一窍不通的愚昧者,而大部分普通人,一颗心通了三、四窍,不出众也不痴顽。

心只一窍的人,少之又少,他们比完全痴愚的人多了一分灵性,可又比正常人多了好几分笨拙。

同段时间里,一窍之心中,往往只能装下一件事情,因而他们很难被外物干扰,一旦确定目标,就会无视路途上的一切诱惑,永远坚定不移、执着向前。

可万事都有正反两面:

修道之路上,一窍心者极难陷入心魔,可一旦入了魔障,也会比正常人更难堪破。

或者说,古来所有天生道心中,但凡心生执念者,都从始至终没能打破业障,曾经的他们对道有多坚定,如今的他们对心魔就有多偏执。

因此,历史记载过的天生道心,往往并非死于强横外敌之手,而是死在自己的执拗妄念上。

那颗只有一窍的心,一旦装入某些念想,就放不下别的东西了,他们眼中,从来只见一隅。

他们清澈的眼里,本来只能看见道,可若有旁的什么人或物,不慎落入眼中,化到心里,也就再无法忘记。

不能忘,则心魔生;

心只开一窍,眼只见一隅,本只需看见道、也只需铭记道……可既已看见了道之外的东西,心中也放入了不该有的情感,那道又往何处安放呢?

最终,他们的道途,统统断了,人生结局更是通常十分凄惨。

这是无上天资附带的命运悲剧,成了天生道心者打不破的咒枷。

此局何解呢?

世人多半会答:

既然终究堪不破,那不如从一开始,就不见人间。

什么也不要看,什么都不要听,从身心到灵魂,都依附道去存在,生为道生,死为道死。

浩瀚历史长河里,曾有一位大能,离突破圣境只差一线,号为妄虚道人。

他生平来历早已湮灭于历史尘埃中,人们甚至根本无法确定,他究竟诞生于什么年代。

唯一知晓的是,妄虚也有一颗天生道心。

于是,他流传下一部圣阶心法,名为《和光同尘》,将“不见人间”之道义演化到了极致。

修真界中,因创立者羽化,而按其遗愿广为散布此人生前道果——心法、功法等,并不少见,可直接被公开的圣阶心法,还是极少。

照常理而言,该有无数人狂热修炼此法,可事实上,眼下的修真界里,习过《和光同尘》者,怕是不过十指之数。

一是因为,此法专为天生道心者所创,修习要求的天赋门槛极高,灵根资质、道心悟性……缺一不可,这点就筛去了而今修真界的大部分人了。

而资质够格者,又往往不愿意修行此法,他们觉得自己明明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只因《和光同尘》虽奥妙无穷,在古来所有圣阶心法中,足可排进前十,但修习它的代价,未免也太大了。

它开篇即语:

“我不见人间,而人间亦不见我。”

“和于光、同于尘,以身载道、化归天地。”

……

据传此法修行到最后,修道者一如真正的光和尘,明明在眼前,却看不见,更触摸不到。

甚至,这条道途中,有一至高境界名为忘我,要求修行者抹去自己在世间的一切痕迹,使自己等同于“从未存在过”。

所以很多人读完《和光同尘》的开篇引语后,就会产生疑问:

这样的存在,和死去有什么区别?

哪怕达成这部心法的最高境界,有望突破圣境,可活着竟与死了无异,即便能证道长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修道者追寻长生,就是为了永享生之乐,可此法要求修习者与人间万事万物都不产生任何联结……

这样的永生,大概比死还要痛苦吧。

对正常人来说,都是宁愿修习奥义较之稍浅的其他圣阶心法,也绝不触碰这部“杀死”自我存在的《和光同尘》。

但对同为天生道心者而言,这部心法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即便不修习《和光同尘》,天生道心者也不该入世,不该与任何道之外的人或物产生联系……否则,终有一天,将面临道心尽碎的悲剧。

倒不如一开始就走上不可回头的绝路:

化身光与尘,使人间不见我,就此完全断绝入世的可能性。

前世,出于好奇,洛朝还曾粗略研读过这部心法,只觉其核心道义充满孤悲之感,连对道的种种阐述,都不由自主染上孤凉的气质。

其奥义确实够深,可这部心法,要求修习者有近乎献祭的精神,将自我的存在变成“道”的载体,化归于天地自然。

洛朝向来对道无甚执念,他也见过很多“闻道可死”的修行者,敬佩归敬佩,但他不赞同。

在他看来,为了“道”而亲手抹杀自己的存在,简直就是将道视为神明在信奉,且这种信仰极端狂热,甘愿粉碎自己的人格,成为道的祭奠,而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

这难道不是一种残缺吗?

人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即便是世间最边缘的人,也往往能找到自己的同类,寻到一个或存于现实、或存于心间的归属。

一个人若与人世完全隔离开,该是种怎样的感受呢?

此刻,他看着顾归尘穿梭于人群中,其神态动作都很正常,想必,早就习惯了这一切:

人间不见我,而我纵使看到世人,也不入眼底,更不入心底。

他的叹息更轻,想着:

原来,此刻的你不止对我而言是虚幻,对于世上的任何人,也一样是虚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