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后之所以答应赴东都服丧,不是一时气话,也不是畏惧臣子的胁迫,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长远的考量。
裴炎提出的‘留宫服丧’固然可行,甚至对当下的武后来说,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只要她人在皇宫,就不会脱离权力的核心。
但问题是,即便她真的在宫里守孝三年,甚至不再参与垂帘听政,就真的能堵住悠悠众口吗?
显然不能,甚至结果会更糟。
别忘了,一旦文官造起谣来,那必然是天下皆闻。
留在皇宫服丧,极有可能成为政敌攻讦自己的借口,到时候各种污蔑诋毁,她又该如何自证清白?
敌人不会关心六子到底吃了几碗粉,敌人只想要六子的命。
因此,这个‘阳谋’依然无解。
在孝道和权力面前,武后权衡再三,最终选择了前者。
孝道是彰显一个人的德行,武后身为皇后,必定要以身作则。
选择服丧,尽管暂时会失去权力,但三年之后,她还是帝国的皇后,只要李治不倒,她未尝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但如果选择权力,她的确可以继续掌控朝堂,甚至在此后的岁月里,都没人能撼动她半分,可她的德行,在敌人的攻讦下,难保不会被世人诟病,从而蒙上永远擦不去的污点,这是她不想看到的。
所以,她只能接受这个结果。
郝处俊生怕武后会反悔,立刻称颂道:“娘娘圣明!”
其他人见状,齐声响应。
李治愕然地看向武后,他没想到对方竟然这么干脆就接受现实,除了些许的诧异之外,他内心深处,竟有一种释然的踏实感。
帝王心术,莫不于此。
李治从小身在帝王家,对皇权更迭的敏感性远超所有人。
当初一继位,便想着扳倒以他舅舅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他明明患了风疾,无法处理繁重的政务,但为了掌控权力,宁可让皇后代干政,也不想让门阀掌权。
这就能理解,为什么当皇后权力壮大时,他又三番五次动了废后的心思。
在感情上,李治对武后怀有深深的感情,这无可厚非;但在朝政上,他又对武后暗含戒备;看似矛盾的两种关系,其实本质上并不矛盾,因为抛开‘丈夫’这层身份,他与武后终究是君臣关系。
武后的决定,让李治彻底放下心来,于是真心实意地劝慰道:
“媚娘,不可意气用事,你若一走,朕还能找谁分担政务,留下来吧……”
李治本是在劝慰武后,属于两口子之间的对话,哪知郝处俊这老头儿,实在有些不知趣,直接打断李治的话。
“陛下且宽心,太子和三位皇子均是人中龙虎,有他们辅佐,陛下尽可高枕无忧矣!”
李治瞬间黑脸:老家伙,朕还没退位呢!
宰相裴炎听得差点笑出来声来,郝处俊为了扳倒皇后,连僭越的话都敢说,此役之后,恐怕再难回归朝堂了。
武后没有丝毫的动怒,反而顺着郝处俊的话,对李治道:
“陛下,郝少保所言,着实在理,臣妾离开皇宫后,可让贤儿和显儿为陛下分忧!”
武后这么说,自有自己的用意,李贤李显早已成人,又是自己的儿子,当众点出他们,是让自己这边的臣子暂时归附到皇子手下,待她归来后,再重新启用,这也是保存实力的一种方法。
当然,不排除自己的儿子有架空她的可能,所以她才同时举荐了两个儿子,避免一家独大。
台下的李贤听得心潮澎湃,幸福来得太快,以至于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明明是鹬蚌相争的局面,最后倒叫他这个渔翁得了利。
狂喜的他,心中开始疯狂地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太子卧病,自己身为嫡次子,正是崭露头角的时候,而且是母后亲自举荐,父皇那边定然同意,虽说要与老三共同辅政,但以老三那点智商,完全不足为虑,如此三年之后,自己岂不能……
见李治朝自己这边望过来,激动的李贤,立马拉着陷入呆萌的李显走出班列。
正当他准备接下这个天大的美差时,谁知,大殿之外,一阵熟悉的笑声传来。
“哈哈哈哈,母后何必托付王弟,有儿臣在,自当为父皇排忧解难!”
所有人寻声望去,只见宣政殿外,一个身着太子常服,意气风发的男子,大步流星的走了进来。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久居东宫,抱病在床的当朝太子——李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