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陷囹圄的这些年,从咸安宫到郑家庄,胤礽在不停的思考,自己怎么沦落到了这一步?
或许因为彻底没了希望,胤礽也上了年纪,不像年轻时候那样,表面上看着气度十足,其实心里恨的不成。如今他早就没了那个心气,就只是自省罢了。
他倒不恨胤禔,没有他也有别人,这一点胤礽早就看明白了。他那些弟弟,也没一个省油的灯,连老八都敢伸手,何况别人。
所以这回他和胤禔谈,是真的希望结下一份善缘,他死了还能庇护儿女,让他们不至于彻底被人遗忘。宗室就是这样,被皇上记着就是纯王府,被皇上遗忘乃至于厌弃,就是恭王系了……
做人真累啊,胤礽沉沉地叹口气,活着的时候累得慌,要死的时候也累得慌,大概只有彻底咽气之后才能永远解脱。当年自己还总惦记着当了皇帝如何,胤礽看了一眼胤禔,瞧瞧这位,当了皇帝不也是烦恼无限,不得安生么。
胤禔硬是觉得胤礽的目光露出了三分怜悯,好像他真的要超脱尘世,消弭一切烦忧。
“我为膝下不肖计,有句话还是要对皇上说明白,”胤礽吸了口气,慢慢说道:“你若是不变心,就不能让别人越过弘晗。要是另有打算,宜早不宜晚……拖得久了,于家国无益。”
“我是先帝的不孝子,前车之鉴,皇上还是要谨慎。”省着将来发生什么事,把他的孩子们也拖下水。毕竟弘昪、弘晋兄弟在几个男孩子里,就和弘晗比较熟悉。胤禔听儿子们平日说起来,弘晗倒是个宽厚的人,万一临时换人,天知道日后会怎么样。
胤礽有些失神,想起方才胤禔说的话,他又道:“兄长说弘晗是个好孩子,呵呵,当年我在先帝眼中又何尝不是……事到眼前,又岂能遂心随意。”
人心易变。
这话胤禔也信,康熙是下了大力气培养胤礽的,在他美滋滋看着小太子念告捷文书的那个时候,将胤礽视为“可托天下的储君”那会,他绝对想不到将来必须要废了他。
胤禔离开郑家庄之后不到半个月,胤礽去世,消息送进宫,胤禔沉默良久,最后还是令以亲王礼下葬胤礽,并且让弘昪晋爵郡王,算是了结了他和胤礽之间的恩怨,人死如灯灭,诸事了结。
人真的死了,胤禔反而失去了怀念过去的兴致,他琢磨着胤礽最后的话,胤礽显然是意有所指,但是碍于身份没法说清楚。
如果连胤礽都感到自己要变心,弘晗这个郡王、准储君地位不稳,那外头得传成什么样……不对,胤禔脑子一转,胤礽那么说未必就是听说了什么确凿消息,还可能是预先提醒……所谓结个善缘。
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万一和熙朝一样,底下人出于各种目的而隐瞒皇子不合的消息,那就糟了。
皇帝打定了主意想要做什么的时候,效率一贯是非常高的,胤禔一声令下,从九门提督到内务府,甚至是侍卫们都成了情报源。
于是,陷入困扰不短时间的胤禔,这才后知后觉,原来京城已经非常关心他的承继问题了。虽然是隐晦的表示“皇上更喜欢三贝勒”“三贝勒比二贝勒得圣意,甚至……”各种的意犹未尽和暗示,让胤禔有点反胃。
虽然这不是盼着胤禔早点死,好弄个从龙之功,但这种暗中讨论皇帝喜欢哪个皇子,又对另一个是不是看不上了的行为,还是让胤禔出离愤怒。
但他已经不年轻了,愤怒一瞬间马上消失,他想到了胤礽的话,殷鉴在前啊。自己当年怎么把皇位弄到手的,自己当年被先帝夸两句,胤礽又是做何感想。而今带入到弘晗和弘昸身上……胤禔真是不愿意想,可是又不得不想。
很多事情都是天不从人愿,他想让全家和乐,弘晗继位,他的弟弟作为辅佐,他的姐姐能作为有力的羽翼臂膀。可除了苏日格出于谨慎和现实考虑,会主动维持这个现状之外,皇子们日日长大,又被委以重任,他们能安分吗?
就算他们安分,但那种舆论之下,弘晗又会做何感想?他现在能稳得住,不代表他心中毫无感想,就算弘晗心中没有看法,将来弘晗有那么一日,他身边的人也会鼓励他处理“威胁”。
皇帝辗转反侧却没有下定决心,直到另一件事刺激了他:弘昱和弘昸带着各自福晋给皇后问安,还带了个喜讯,弘昸福晋有了身孕。从内务府嬷嬷到钦天监算命先生,一水的吹捧“有宜男之像”。
胤禔的警惕已经上升到了十二分,就算他再不想,但这就是宫廷,他必须考虑放任的后果。
但苏日格的一封来信,又让他将此事暂时放下。他的爱女写信回来说,海关与地方官,已经暗存芥蒂,如果不尽快处理,恐有大患。
这并非苏日格危言耸听,而是关外的盛京已经有了这种苗头,盛京将军和盛京海关最近闹得不太愉快。苏日格在信中如实写道“无非党同伐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