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都市鉴宝> 第七十二章 发丘中郎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二章 发丘中郎将(1 / 1)

哥窑多为精巧之物,常入文房清供,其中作为笔洗使用,更是后世文人所推崇。

明·屠隆《考盘余事》“笔洗”条有载:“陶者有官哥圆洗、葵花洗、磬口洗、圆肚洗、四卷荷叶洗、卷口蔗段洗、长方洗。”

可知哥窑笔洗式样丰富,影响至广,并且当今的哥窑遗物皆与记载一一对应。

徐子青手中这件哥窑海棠洗,隽巧可爱,造型别具一格,属于传世所见哥窑当中的罕见佳器,此器边沿敞口,弧壁浅腹,器身随口沿起伏凹凸变化,平底有海棠型圈足。

整体造型精巧优雅,秀气中彰显豪迈,釉质呈米黄色,釉面光泽温润,犹如凝脂,宝光内蕴,静穆古雅,周身纹片纵横,飘逸流畅,深者呈黑褐色,浅者则为金黄色,大小纹片相间,深浅二色交织,遂成典雅美观的“金丝铁线”。

这些都反映了宋朝时期哥窑的工艺制作特征,颇具宋朝当时的风貌,是一件非常精美的哥窑瓷器。

宋代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五大名窑中,唯哥窑不见于宋人记载。

直到明代宣德年刊《宣德鼎彝谱》,其中才提到“柴、汝、官、哥、钧、定”六大名窑之说。

有趣的是,除柴窑不可考外,汝、定、钧、官四窑皆已见确切遗迹,唯哥窑至今尚“明月不归沉碧海”,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深深的悬念。

不仅如此,传世的哥窑器物亦稀而又罕,但宋代哥窑器物的华贵与娇美仍旧尽展姿色,它不单釉色丰富,粉青、油灰、浅灰、青黄、青绿等冷静色调雅逸沉着,月白、奶白、米白、蛋白等温暖色调明快恬淡,且釉汁厚润而熟滑温莹,开片或如河冰碎裂,或如牛毛飘忽,或如鱼子累迭,变幻无常,妙趣天成。

现代陶瓷学术界给了它四个字——独领风骚。

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

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

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四毫米。

釉面布满龟裂的纹片,通常称之为“开片”。

这种由细小裂纹所形成的片纹,大小有别、裂纹颜色的深浅也不一。

由于器形的不同和釉料收缩区域的不一样,在器物上造成了外观效果的差异,即由于纹片的交错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形成所谓细眼者俗称“鱼子纹”;纹片细碎者也叫“百圾碎”;较粗疏的黑色龟裂和细密的黄色裂纹交错着,呈现深浅颜色层次的碎纹,叫做“金丝铁线”。

总之,它们舆底色形成色泽上的对比,深浅相近、条块分明,非常自然贴切。

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

“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

“攒珠聚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鉴定哥窑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紫口铁足”!

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历史上对哥窑成名的起因有一个故事,说:南宋时龙泉有兄弟二人各持一窑,因弟对哥的嫉妒,趁哥不备,弟将冷水泼入哥的窑中,使正在烧结的瓷器全部开裂,哥不知情,以为是烧坏了,只好拿到市场上去处理,没想到却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而被一抢而空,哥窑因此而闻名天下。而弟只能仍然烧青釉瓷。

也有传说一次,烧制瓷器的工匠们发生争执,一怒之下,有人将还没有完全冷却的瓷窑打破了,使冷空气提前进入了窑内,因此这一窑的瓷器上便出现了裂纹。

人们发现,有裂纹的瓷器看上去别具一格,十分美观,于是开始刻意地烧制有裂纹的瓷器,美丽的裂纹也就逐渐成为了哥窑的象征。

瓷器上的裂纹与底色形成色泽上的对比,深浅相近、条块分明,非常自然贴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