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组织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这次沟通促使了外来文化的传入。
永乐青花的胎质细腻,色彩明艳浓丽,纹饰融入了外来因素。釉面肥厚光滑,平净而没有橘皮釉纹。
永乐青花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它基本没有款识。
永乐青花瓷主要用“苏麻离青”做钴料。
陶瓷界有一句古话叫:“永宣不分”,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和永乐时期很接近,所以永乐和宣德的瓷器一起构成了青花瓷界的魁首。
皆知道永乐青花瓷精品珍罕难得,大多数真品分别藏于各大博物馆和故宫,绝少流出民间。
十多年前,永乐青花器偶尔在国际大甩卖行出现,动辄被炒至数千万港元高价,那时已令人咋舌。
现今更上几层楼,成交价数亿元。永乐青花瓷器大多不书年款,部分会带“永乐年制”款四字篆书,也缺乏文字记载;与其后宣德青花风格大同小异。
故非专家和有深入研究者就比较难细辨,分期断代不易。幸好宣德青花器大多有款,金器较重,釉层呈橘皮纹(多气泡)和皆甚清晰,为永乐青花也提供了一些鉴证依据。
明朝的永宣时期是中国瓷业走向全盛的辉煌时期,这与明初解除禁海令、“帝王居中、抚驾万国”的积极对外政策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郑和远航带回的优质瓷绘原料“苏泥勃青”直接用于青花瓷的烧制,提高了青花瓷的品质,直接推动了瓷业的发展。
“苏麻离青”这种钴料出产于波斯伊朗一带,是当时阿拉伯商人与郑和进行贸易的物品。这种优质瓷绘原料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后便销声匿迹,如今已成为鉴定这一时期瓷器特征的标准。
所以说,永宣青花瓷在发色上的成就以及明初瓷器的辉煌与郑和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是伊斯兰文化影响中国瓷器最突出的实例。
永宣青花赏瓷从形式到内容都流露出浓郁的伊斯兰文化韵味,与中东伊斯兰世界生产的各种质地的工艺美术品如出一辙,可以在西亚地区的金银器、铜器、玻璃器、陶器、木器中窥寻到造型的渊源范本。
永宣两朝青花瓷器在与伊斯兰艺术吸收了域外优秀文化中的精髓,并有机地结合,故而永宣二朝被誉为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
永宣青花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宣德与永乐虽隔着洪熙一朝,但官窑的烧造活动基本相连。
由于两朝青花瓷的造型、纹饰多有共同之处,加上青花和釉色比较近似,所以人们在讨论两朝瓷器时,往往以“永宣”并称,甚至有永宣不分之说。
但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永乐青花有秀、巧、薄的特点,因此器型特别秀丽;
宣德的胎体一般都比永乐略厚,所以同样的器物,宣德显得要厚重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