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华夏帝国从山东开始> 248黟县代收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48黟县代收点(1 / 1)

尚未进学的几人,章绎、黄文刚、施正德、章泽忠等人,都有进学的希望,去年院试,是否又有人进学成为秀才?

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章家的三老爷章泽天。此人的学问也就算了,对八股制艺绝无天赋,要想考个秀才出来估计难如登天。但是此人剑走偏锋,所教的那群蒙童实在令人惊讶。此人于各方面多有创见,也不知道将来会达到什么样的成就。

正在胡思乱想之际,忽然听到院门外有人声,随即自家盛无咎来到书房外禀告:“祖父,外面有徽州来的三位客人来访,说是捎来了山东章家的信。”

“快请客人到书房用茶。”盛先生听说章家有带来,一下子激动起来。徽州与山东相隔千里,又没有直通的水旱道路,想捎一封书信过来极难,也不知这几位客人因何去到那边,捎来了章家的信函,想必是乡试出结果了。

见盛无咎出去了,盛先生忽然意识到自己应该亲自出门相迎才是,只是刚出了作为书房的东厢房门,三个徽州商人已经在盛无咎引领下走了过来,急忙快走几步迎上前去。

一番寒暄,落座之后盛先生打开书信,发现信是章泽天所写,另有章泽瑞与章泽祥两兄弟附属的名字。信中主要讲述了章家书院在去年院试与乡试的情况,四人进学,两人中举,如此成就虽然与后来王承嗣的强化培训有着直接关系,但是盛先生为这些学子奠定的基础是一切的前提,三兄弟也因此对他再次表示感谢。同时随信附带了400两白银作为几名学子谢师的谢仪。

看着三人带来的一只盛放银锭的那只小木匣,盛先生百感交集。章家能够在乡试院试中大放异彩,他这个老师没有亲逢其盛,多少有些遗憾,但是也感到无比的欣慰,这是对他的教学的肯定。

南下船队出发之时,章维和施正德赴京会试的结果尚未传回,因此信中只说二人已经随王先生上京赶考,却没有两人中进士的消息。

这400两银子,对他现在艰难的家计,也可谓是雪中送炭了。盛先生欣慰之余,问起章家近况。

三名徽商之中最擅长与人交往的余子贤说道:“章家从去年秋天开始,接连遭到土匪入侵、海盗绑架和钦差侵夺家产等事,幸亏三老爷章泽天训练了自卫队。他亲自带队南下澳门救回了二老爷章泽祥,我们四人也是他在剿灭海盗时所救。后来三老爷稳定了家中形势,我们才随章家到南通贸易船队回乡。这次回来,我们也背负着帮章家收购家乡的香榧和文房四宝等特产的任务。三老爷天纵之才,此时正在全力建设青岛港口,在南通也正在建分号,又剿灭了长江口外的两股海盗,占了两个大岛作为基地,事业蒸蒸日上。”

盛先生听得有些恍惚,问道:“章家本是大商人,发展商业无可厚非。只是章家主管商业的不是二老爷章泽祥吗?掌管家中产业的原是大老爷章泽瑞,如何把事情都交给老三了?那自卫队又是怎么回事,战力如此强大,不会遭到官府忌惮么?”

余子贤道:“我们四人在章家只停留了不到一个月时间,章家具体事务并不清楚,不过章家大老爷和二老爷经历了绑架事件后身上伤病极重,当时都在家中养病。三老爷说南下时得罪了广东福建沿海的海盗,短时间内不方便再南下广东福建,便决定开拓江浙一带商路,并调整商业重心。我们几个人的采购也算是章家调整后的商业的一个分枝。”

听说章泽天已经不在书院教书,盛先生感到有些失落:“泽天在教学方面颇有创见,他虽无功名,若坚持教学的话,将来也必有所成。此时他离开书院去经商,去搞什么自卫队,可谓是书院的一大损失啊。现在章家已经有了举人和秀才,算是初步进入士林,在乡间也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但是一日没有进士,在官府面前就仍是一介平民,科举和书院之事就一日不能放松。想那章家如果有一个进士,那个什么钦差,还有黄县令,哪里敢轻易打章家的主意?”

余子贤三人点头随和,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进士是说考就能考出来的吗?不说即墨县已经几十年没有出过进士,以我们徽州府科举之盛,你盛老先生和我们几个,还不都是止步于秀才和举人?”这四名徽商都是读书不成然后从商的,四人里面倒是有三个秀才。

闲聊一阵,盛先生请几人稍坐,自己从章家送的银子里面拿出一锭,出门叫大儿媳去买菜肴,准备招待客人。回到书房之后,有些尴尬地对三人说道:“家道不济,若无章家送来这些银两,招待你们都不容易,让几位见笑了。”

几人说道:“不瞒先生,我们几人初次出海便遇到海盗,身上更是负债累累,若无章三老爷借给本钱,还提供商路,是万万没有脸面回乡的,哪敢笑话先生?”

这时,三人里面一直没有说话的黄炳林忽然说道:“先生家计如此艰难,不知从事何业?我等奉章三老爷之命收购香榧,你们黟县正是香榧的主要产区,先生若能遣家人帮忙收购,其中利润虽不丰厚,每年也能有几十上百两收益,用来补贴家用也好。”他只说让盛先生“谴家人”来做此事,而不是说请其本人来做,是恐怕盛先生以举人之尊,不屑于此等经商俗事。

盛先生连连摇手,道:“怎可如此?这本是你们的生意,我家人若加入其中,岂不是分薄了你们的利润?万万不可。”

黄炳林道:“此事并非如先生所想。我等此次回乡,要收购的除了香榧之外,还有小胡桃和笋干等物,另外还有徽墨、歙砚、宣纸等物。这些物品的产地涵盖整个徽州地区,那宣纸更是远在宣州,我等区区四人,哪里忙得过来?我们商量之后便决定在各县都找一家代理商,然后把收购的物资集中运到徽州,再由他们从位于歙县南门外的码头装船,沿新安江而下,通过钱塘江入海,运往南通。如此算来,这黟县的特产总要有一家代理收购商,盛先生与章家有旧,正是最好的人选。先生是举人的官身,也能避免那些游手好闲之辈的骚扰。”

盛先生听这黄炳林说得肯切,仔细思量一番觉得有理,倒也动了这个心思。如今他的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年,却只守着那百十亩田地坐吃山空,什么事都不做,也不是个长久之计,有了这个生意,也算是有了一条出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