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华夏帝国从山东开始> 276泥模、铜活字、纸型、铅型到成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76泥模、铜活字、纸型、铅型到成书(1 / 1)

排版时,一些常用字需要的数量还是相当多的,像“之”、“也”、“于”之类的常用字,几乎每句话里面都会出现,铜活字需要上百个才能保证足够作用。泥模是一次性的消耗品,每个泥模只能使用一次,好在木模可以反复使用,一个木模通过反复翻制就可以得到多个泥模,这极大地减少了雕刻木字模的工作量,也让两位雕版匠有时间将每个字模都刻制到比较完美的程度。

彻底干燥后的泥字模放在特制的铁制铸字模具里面,关闭模具之后便可以浇入融化的铜水进行浇铸,冷却之后便能够得到外形尺寸一模一样的铜活字了。

铸造铜活字使用的并不是纯铜,而是由铜、锡、铅等金属配制的一种合金,也就是一种青铜。青铜的强度和硬度都比纯铜大得多,在反复排版的压制纸型的时候才能保证不变形,延长使用寿命,同时也可以保证印刷质量的稳定。

每个铜字模的体积很小,铸字模具每次并不是只铸一个字,而是一次铸造16个,这极大地提高了铸造的效率。由几套模具轮流铸造或冷却,便能够形成连续生产,跟上化铜炉的效率,以节省燃料。

刻字是从常用字开始的,翻制泥模和铸造铜字的工作也在其后按步就班地进行着。也正是因此,当两位师傅完成一千多个木字模的刻制时,铸造出来的铜字已经超过了一万五千个,此外还有一大批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空白铜字模及其他常用符号也被铸造出来,一些简单的书籍已经可以进行排版试印了。

现在印书坊当然没有专业的排版工,章泽天从技校的学生之中选了两个心灵手巧的孩子来学习排版。

铜字模整齐地码放在几个能够转动的圆形字模架上面,以方便排版时取用。两个尚处于学习期的排版工抱着木制的排字框,根据书稿选字排字。每一列铜字紧挨在一起,列与列之间则用铅制的薄板隔开,所以排好版的字迹列间距会大于同一列内的字间距(传统竖行排版)。

使用软质的铅板做列间隔板,可以通过每排完一列的挤压工序消除铜字模之间的尺寸误差,防止累积误差造成字模松动及参差不齐,提高排版质量。

压制泥片的轧辊同时也是轧制铅板的工具。铅比较软,可以轻松轧成预定的厚度,最后再用一个特制的切辊切成合适的宽度,刚好适合排版时使用。

排版的时候,铅条是一次性使用的。每次用过之后就要重新回炉熔炼,然后再重新轧片。

章泽天叮嘱负责加工熔炼铅的工人小心防护,以避免铅中毒。此时的人们还没有铅中毒的概念,若不是章泽天的摊牌叮嘱与强制命令,是没有人肯在大热天穿戴着厚重的防护服工作的,何况还是守着火炉熔炼的工作。

每排完一页,两个排版工会互相进行校对,以避免排版错误的发生。铜字上面都是反字,因为铸造难度的关系,活字的背后并不像后世的活字那样带有正字,所以排字的时候只能看反字选字,开始不熟练的时候,出错的机率还是相当大的。甚至有时候,两人互相校核都无法把错误挑干净,无奈之下只能请刻字师傅帮忙校核。

排版完成之后,压制纸型、铸造铅型的工作进行得都十分顺利,很快,桃李书社——这是章泽天为自家的印书坊取的名字——的第一部书《论语正解》便完成了印刷工作,经过装订之后,第一批2000册成品书就正式出炉了。整个制版和印刷工作也走过了一个完整的过程。

论语本身字数不多,这本书包含了官方注解,使其总字数一下子扩大了近十倍,印刷的总页数也达到了600多页,算是一本标准的大部头了。

这个时代的书一般只有几十页,像这样的字数,一般会分成多卷,合成一套。这是受到装订和裁切工艺的限制,同时也可以减少使用时书的磨损,但是书价也会随着册数的增加而水涨船高。

章泽天为这本书确定的定价就比较低,书的印刷和装订质量又好,估计销量会很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本书在完成装订之后,使用了机械厂专门为他们制造的切纸机裁切,比此时那些印书坊所出的书边都整齐了许多,而印有书名的书脊也成为一个全新的模式。由于装订比较坚固,使这本书能够按照后世书架那样竖放,为藏书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通过书脊找书的途径。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印刷此书的时候,只有一种宋体三号字的字模,在这种注解版的书籍里面,无法让正文以更加醒目的字体显示。不过随着刻字的进展,这个问题将很快得到解决。现在两位刻字师傅已经分出一人开始小四号宋体字,等这两套字模基本完成之后,再逐步增加其他字体,到时候桃李书社的图书必然会更加精美。

《论语正解》是在七月底完成印刷的,印完这本书之后,大家发现了一个一直被忽略的问题,就是缺少用来压制纸型的纸浆。不错,是纸浆,而不是什么特殊的纸张。

因为要作为铸造铅型的模具使用,纸型需要比较大的厚度,而且在完成压制之后要能够清晰地把铜活字的特点展现出来,还要有一定的强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纸张能够满足的。

开始时为了印刷《论语正解》章泽天出主意用书院长期积攒下来的大量废纸打浆,后来因为不够用,又用了一些比较廉价的新纸打浆,才满足了印刷的需要。

章泽天对这第一本书的质量并不满意,因此也没有保留再版用的纸型,才完成了第一次印刷。将来印刷量上来了,需要保留的纸型也必然很多,那么需要的纸浆便是个大问题。

开始时章泽天并没有想涉足造纸行业,他不懂这些。而且后世造纸厂污染环境的报道也让他对研究造纸技术有些畏难情绪。

不过此时他需要的纸浆根本买不到,收购废纸打浆也不是多么容易的事情,除了自制纸浆之外,好像就没有太好的办法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