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装一下的,没想到却是自己打了自己的脸。
宁卫民当然感到挺不好意思。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冒失的代价却是非常值得的。
因为宁卫民发现,其实要论外销赚钱,京城的绢人儿似乎比鬃人儿还要更合适。
众所周知,传统人偶在许多国家都是极具代表性的热销旅游商品。
像德国的胡桃夹子,比利时的尿尿小童,美国的小锡兵,日本的艺伎和武士,全都风靡世界。
原因无他,就是因为人偶的样貌和服装,最能体现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标志性的人文特征。
而且这东西还便于携带、可以长期保存,极具装饰性。
除非家里有爱毁东西的怂孩子或是见什么咬什么的宠物。
否则只要价格合适,可能人人都愿意买下一个带回去。
正是因为这样,人偶的尺寸、美观、材质、工艺精细度,才是游客最在乎的地方,是促使他们掏钱的直接动力。
所以如果拿鬃人和绢人儿来做个对比的话,显然这几方面,是绢人占绝对优势。
要知道,鬃人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可以利用猪鬃直立时的韧性和弹性造成戏剧效果。
如把一组鬃人放在铜盘中,以小锤轻敲铜盘边沿。
那么伴随着“叮当”的音响节奏,鬃人便会转着圈舞动起来。
一招一式,攻防分明,好像交战厮杀的一场武戏。
这玩意向来被京城人称作“盘中戏”或“盘中好戏”。
还有人说它是“铜茶盘子小戏出”。
甚至被有幸得见的外国人称做了“没有机器的机器人”。
可正因为如此,这种东西首要制作要求,就必须控制重量。
重了还怎么舞刀弄枪的啊?
自然鬃人的盔头盔甲,不少部分只能用纸去糊。
鬃人的尺寸也就大不了,通常只在十厘米到二十厘米之间。
如此一来,可描画的程度也有限,影响精致效果是必然的。
反过来看,绢人可没有什么重量和的限制。
那就是单纯追求美观和惟妙惟肖的人偶。
这东西的常见尺寸,是二十八厘米到四十厘米之间,比鬃人大多了。
采用的制作材料和真正的京剧戏装是没什么区别的。
制作时,那得通过雕塑刀、毛笔、画笔等工具,把雕塑、绘画、缝纫、染织、花丝、刺绣、裱糊等多种技能综合运用,才能制成。
无论是耗费的成本,还是华美的效果,都是无与伦比的。
要不这东西,又怎么会有“小东西赛活的”的民间赞誉呢?
那么想想就知道,如果从外国游客的角度,从人家的实际需求出发。
显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绢人儿,要比铜盘演戏的鬃人儿,更容易获得青睐和欣赏啊。
所以宁卫民这样的误打误撞,实在是走了天大的运气了。
碰巧发现的东西,居然比他想要的更符合实际需要。
这才是真正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另外,在听了张主任介绍这个绢人车间的来历和经历的波折。
得知这是京城如今仅存的一个还能勉强生产绢人的地方之后。
宁卫民就更是生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庆幸。
他由衷感激老天爷安排的这出天作之合的巧遇。
否则的话,像这么好的东西,这种精湛的技艺,说不准他就再也找不到,见不着了。
这既是他个人的损失,也是京城百姓的损失,是我们民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