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的大队人马虽然从蒙古河南岸撤离了,但一座崭新的卡伦哨所却留了下来,并留有一百名甲兵驻守。这是为了监视北海镇的动向,同时告诉附近一带的边民,大清的统治还在。
因为关外八旗仍旧实行“兵农合一”的体制,这些甲兵除了要站岗放哨,还要在蒙古河南岸开荒种地。
二月底的时候,刘铮、新婚的洪大夫小两口也回来了。与他们同时抵达北海镇的,还有大批的药品器械和一套小型化肥生产设备的报价清单。
赵亮和方化决定先研究一下,一是要选拔技术工人,二是要提前为合成氨工厂进行选址。
进入三月,随着天气开始转暖,外东北大地上的积雪开始渐渐消融。一群群的大雁开始北返,天空中时不时的就会响起“嘎嘎”的鸣叫声。
在北海镇和富尔丹城两地,一场不亚于大会战的春耕备耕也拉开了帷幕。
对于肥沃的三江平原来说,民政部门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确保开垦出来的土地的熟化程度。而土地的熟化其实就是将生地进行“三通一平”,路通、水通、电通和场地平整,由此才能保证耕地的高产。
去年北海镇夺取富尔丹城后,年轻的驿丁巴满贡在入冬前带着民政的勘探队伍,踏遍了富尔丹城以北直到兴凯湖南岸的广袤荒原。而陈青松根据得到的勘测数据,在冬季的三个月里完成了第一批五万亩高标准农田的规划设计。
一切的起点,就是修路。
在民政部派出的办事员指挥下,那些来自各地的大清流民们,怀着吃饱穿暖的渴望,挥舞着铁锨锄头,加入了修路大军。与此同时,赵新签署命令,让两地部队派出官兵轮替,放下武器,拿起农具加入了春耕生产。
经过两年的不断学习和摸索,万造和茂助(这些人的名字之前已经用惯了,大家只要知道他们已经归化为汉人就好了。)所带领的农业机械组,已经完全熟练掌握了这些机械的使用。他们分成了两支队伍,各自在北海镇和富尔丹城进行着春耕工作。
生机勃勃的北海镇外,十几台50马力的拖拉机和四台如同荒原怪兽般的9620RX,披着醒目的绿色涂装,拖着宽大的联合整地机,开始下地耢雪。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速地温回升,使地表土壤提前解冻。
几天以后,大块大块的耕地终于露出了真容,土壤表面颜色深一块浅一块的。当低洼地的渍水顺着排水沟流走,地表颜色基本一致,表土化开三厘米左右,就可以开始播种施肥了。
北海镇目前的春耕作物还是以小麦为主,面食能扛饿啊!麦种是赵新从另一时空买来的品种,前期较抗旱,后期耐湿;生长发育快,头伏就能成熟,平均亩产能达到四百斤以上。
为了避免大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地退化,陈青松在去年秋天组织人手准备了大量的有机粪肥。这些有机肥是用秋天的麦草和灌木树枝切成小段,再按上下顺序呈经纬状堆为一垛,往上泼浇粪尿水令其发酵。几个月之后,这些粪肥已经被沤干成了小块小块灰黑色的肥料。
负责播种的驾驶员,都是由农机组里技术最好的车长担任。一台9620RX牵引播种机和施肥机时,作业宽度可达15米。负责驾驶的车长要让播种机笔直前进,行走轨迹避免漏播、重播;在地头转弯时必须保持一致。否则播种质量不好,将直接影响产量。一开始还看不出来,等小麦出苗的时候,那可就丢人丢大了!
这是一场人和残酷气候的你争我赶。由于外东北无霜期短,夏季的雨水又多,小麦的春播必须抢种,才能够确保当年的收获。
轰隆隆的机器声背景下,来自河南临漳的农民朱大贵,正在带着自己组里的农民往拓宽的路面上铺洒碎石。看着远处耕地里的那四只庞然大物,朱大贵此刻心中只有一股兴奋。他无法想象,地还可以这样种。
一声长长的哨音响起,休息时间到了。忙碌了两个小时的流民们放下工作,按照所在组,凑成一群群的坐在路边休息喝水。
“娘咧!这才几天啊,几千亩地就耕完了!大贵哥,恁说这都是老爷们从天上请的神物吧?”
“胡扯个啥!那叫机器,不是都跟恁们说过吗?都是老爷们造出来的,里面有人在使唤那机器,喝油才能开起来!”朱大贵用脖子上搭着的毛巾擦了把汗,埋头喝着碗里的温水。
“依俺说,老爷们就不是凡人!”此言一出,周围听到的农民都点头称是。
“啧啧~恁说这玩意,一天得喝多少油咧?大贵哥,这油能拿来熬菜不?”
“咦~!恁就知道吃,一顿五个窝窝头都喂不饱恁个龟孙!那油不是给人喝的!”
冬日里,民政部门除了开设识字班,每周还会组织流民的里长和组长开会,会上除了宣讲北海镇的条令制度,也会用图片展示各种机械设备。光看图片还没觉得怎么样,可当民政组织他们参观实物时,差点把这些农民吓死!
朱大贵想起自己第一次见到那一个车轱辘就跟自己差不多高的机器时,吓得当场就跪在地上磕头。要不是之前民政用图片宣讲过这是种地用的,朱大贵还以为老爷们是要把自己喂给机器吃了!
想到这里,朱大贵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他们这些流民已经加入筑路大军七八天了,民政的人对他们说,这条路总长得有四百多里,能一直通到西北的富尔丹城。等两地道路开通后,两三天就能往返一个来回。
朱大贵觉得修路这份工作也挺不错的,虽然十分辛苦,可工地上除了一天三顿敞开吃,每个月还能领到五个银元的薪水。五个银元啊,民政干部在开宣讲会时说过,这些钱合大清朝的一两白银,差不多能买100斤小麦!
二月底的时候,北海镇终于开始在内部发行了货币,同时两地城镇内的商铺也开始营业。除此之外,两家储蓄所也会在四月开门营业。
赵新那三百人的“密探”在商铺开业后,开始按照利吉所叮嘱的,每天有事没事都跑进去晃悠一圈。他们这些老居民除了有自己的田地,各家都在工坊里干活,收入十分不错,每个月平均下来能有20多元的收入。
今天买个炒菜锅,明天就买个水壶。还有的人提着新买的马灯和闹钟,出了商铺就开始一路叽叽喳喳的说笑,生怕别人不知道。受这些人的影响,那些早期来到北海镇,家里也有人在工坊工作的家庭也开始走进商铺的大门,采买着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
而去年年末才来的河南、山东流民们,望着一脸得意的老居民,脸上充满了期待和艳羡。只要努力给老爷们干活,这些都会有的。
随着商铺的开设,北海镇的大食堂也不断在缩小规模。目前大食堂只对学校的孩子和赵新等人提供一日三餐,至于那些老居民们,已经买了炊事用具回家做饭了。
随着商铺的开门营业,花花绿绿的料子和十几套明代款式的女装也出现在货架上。北海镇的女人们终于开始摆脱一年四季不变的劳保服,盘算着买多少料子,能给自己和家人做身新衣服。
对于商铺里出现的各种料子和衣服样式,最高兴的要属沈璇和唐小这些女孩子了。沈璇还好,多少还有几套自己带来的衣裳,而唐小她们些日子可天天穿着北海镇的劳保大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