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
黄修远从太平洋的贝克岛返回本土。
在长安城,与许久不见的陆学东见了一面,陆学东给他介绍了近期的一些科研项目。
十月份的关中平原,此时已经秋风瑟瑟,大街小巷的行道树,被天气染得红黄相间。
在陆学东负责的6036研究所,黄修远看到一种非常奇特的新技术,之前说过陆学东和张镜鉴等人,一直在从事半导体的技术革新研究。
但是两个人的方向是不太一样的。
张镜鉴主打芯片工艺的研发,陆学东则主打新工艺的应用。
只见陆学东从一个小盒子中,取出一个小瓶子,拧开瓶子后,将瓶子扔向眼前的测试场地之中。
这个测试场地,是模拟自然环境中的荒地,有杂草、石头、沙子和土壤,甚至还有一些人类社会残留下来的生活垃圾。
在瓶子被扔进去后,陆学东拿起一个平板电脑,在上面输入一些指令。
一旁的一台机器上,一排类似于探照灯的设备,不断调整着照射方位,然后向瓶子掉落的位置,发射一股连续不断的高能微波。
顿时小瓶子的周围,开始发生剧烈变化。
一个模型在瓶子所在的位置,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的“生长”着。
不到半个小时,一栋两层高的小楼,被生长出来。
“这就是你们成果吗?”黄修远看着眼前的楼房,似乎并没有太多意外,他挺了解这种技术。
陆学东点了点头:“是的,可以初步应用的纳米机器人,已经可以投入使用了。”
没有错,这就是纳米机器人的效果。
这种提前设定好固定程序的纳米机器人,利用高能微波作为无线充电能量,通过小型超算作为程序主体和计算力,实现纳米机器人的操控。
至于纳米机器人如何合成化合物,这是利用谢清团队的“电场合成技术”,加上陆学东团队进一步研发的半导体技术,让纳米机器人具备了设想之中的一部分功能。
黄修远转过头问道:“建筑物的强度如何?”
“比一般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强一些,但是比不上一体化建筑的材料强度,好处是速度非常快。”陆学东一边说,一边从数据库中调出一份文件给他。
黄修远接过文件,仔细浏览了一遍。
名为“造物—52”的纳米机器人,就是眼前的纳米机器人,也是陆学东团队研发出来的最新版本。
该款纳米机器人上,集成了纳米技术、电场合成、半导体、人工智能、无线充电、无线通信等十几个大领域的技术。
刚刚测试的那一小瓶,重量才10克,仅仅是这么多的纳米机器人,就在分钟的时间内,构造出一栋占地面积100平方,高8米的两层楼房。
而且由于是纳米级的构造物,其强度比一般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要强一个小量级。
关键是速度足够快,只要有足够多的纳米机器人、微波充电器和控制电脑,瞬间构造出一大片建筑物,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这种纳米机器人也不是没有缺点的。
黄修远看到文件最后那一部分,就是该款纳米机器人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