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太太往年入夏都要去西湖住一段日子,今年因为民乱,又牵挂慎年,也没了兴致出门。卢氏极力怂恿她随令年一道去南京散心,康年也说:“上海最近萧条得很,怕学生闹事,连学校也关了,小妹当初说要去南京,还真有点先见之明。”于太太则想的是:那卞公子,说的千好万好,百闻不如一见,便打起精神,略微收拾了几件衣裳,带了令年,自吴淞口上船。她原本就为散心,也不急着赶路,到了一处码头,便停下来看看风景,足足两天,才到南京下关,被大伯母提前派了轿夫,接回府去。
大伯母吕氏是个爱热闹的矮胖妇人,膝下一群上学堂的女儿,所以嘴里也常挂着新式词汇,论起南京城里好吃的好玩的,比年轻人还如数家珍。亲戚厮见之后,于太太才坐下喘口气,就被吕氏搀了起来,“你们来得巧,今天水师学堂结业,洵郡王自英国买的那艘军舰也到了,就泊在河口,两江总督要去剪彩呢,咱们也瞧瞧去。”
于太太不想动,笑道:“怕挤得很……”被吕氏隔着衣袖掐了一把,又往令年那边努了努嘴,于太太回味过来,问:“那水师营的官兵也都在吗?”
吕氏说都在,于太太顿时来了精神,拿起扇子对令年招了招,“去换身衣服,把头发梳一梳。”
令年便回房去换衣服,于太太和吕氏在外头说悄悄话。于大伯因为等不及,早乘官轿往下关去应卯了,于太太便跟吕氏打听:“这位卞公子倒是一表人才,家世也好,二十多岁了,怎么家里没给定亲吗?”
吕氏知道于太太的心思,便拉过她的手走到一边,说:“这个你不用怕,决计没有那么赌啊嫖的坏毛病。以他的家世,本来也不用去水师学堂吃那个苦头,家里捐个官,有许多亲戚帮扶着,还怕升不上去吗?何必去跟那些老百姓家的子弟混呢?”
这个于太太倒不觉得奇怪,“兴许有人天生就是不喜欢做官。”
“是呀,”吕氏叹道,“卞公子以前有个伯父,就是在福建水师做提督的,那年不是和法国人在马尾打海战吗?被一个鱼|雷投过来,连尸骨都找不着了,还不到四十岁呢。这卞公子晓事以后,常听家里人提起来,所以自小就立下宏愿,也要去水师营。”
于太太听到这里,皱眉不语。
吕氏叫她宽心,“现在太平年代了,停战协议也签了许多年,是不怕的。我想,年轻人叫他吃些苦,历练历练也好。”
于太太摇头,“怕他只想历练,不想结婚。”
吕氏笑道:“那倒也不是。他是还没来得及定亲,就进了水师学堂,他们学堂里有个怪规矩,结业之前不得婚娶,大约是怕娶了媳妇,心也不在功课上了。等到去年结业,又想要随其他同学一起去英国实践学习,他老太太不舍得,最后没能去,只是婚事也就没顾得上了。”
于太太这才放了心,说:“这么说,是个孝顺的孩子,不像令年二哥。”
吕氏笑道:“怎么连慎年你也要挑剔,这世上还有你不挑剔的人吗?”
于太太道:“嫁女儿,总是要挑剔一些……”见令年穿着一件藕荷色的纱衫,百褶裙子,脖子和耳朵上都是光秃秃的,便把话头止住了,对她说:“你怎么遭人抢了一样,连个耳坠子也不带了?”
令年道:“妈你忘了,咱们那一年去看堂会,大嫂戴了一对金子打的耳坠子,被人一把薅了去,流了好几天的血。再说,今天也不是看我的,我打扮什么呢?”
吕氏笑了,待要打趣她:今天是他来看你,你来看他,见于太太直递眼色,便忍住了。这时丫头们来禀报,说大姑爷派的轿子来接人了,于太太和吕氏便拉着手,领了令年走出去门去,见门口一队水师营士兵等着,姑爷长龄和小姐斯年,一个从马上翻身下来,一个自轿子里探出头,一齐跟于太太见礼。于太太将令年一推,说:“你和你大姐一个轿子。”
令年才进轿子,就被斯年的手臂搂住了。于家在溪口举丧时,斯年因为有身孕,没有过去,这会刚生产完,还有些丰腴,尤其怕热,裙子下面的白纱裤都卷到了膝盖上,不断地摇着扇子,笑道:“你不是嫌我们南京是乡下穷地方吗,怎么要跑来南京上学?”
令年倒没有不好意思,“小时候的话也做的准?你都当妈的人了,难不成小外甥说句你不喜欢的话,你就得记恨他七八年?”
“他现在哪会说话呀?”斯年结婚多年才生的头胎,一脸做了母亲的满足,“他只会吃和睡,哦,还会拉屎撒尿。”
令年撇嘴,“当了妈,就得整天屎尿屁的吗?”
斯年笑道,“别撇嘴,不好看。”跟令年讲起了孩子的种种可爱之处,姊妹俩窃窃私语,听见外头锣鼓喧天的,轿夫为了躲避路人,抬得轿子也晃个不停,斯年用脚在轿杆上踩了几下,转过头对令年道:“听说你二哥又去汉阳了,邝老爷怎么尽会折腾人,这才回来几个月呢?”
令年拾起斯年的团扇,手指抚着上头的绣花,笑道:“他自己要娶人家的小姐回来,怎么能叫折腾?邝老爷还嫌他迟迟不去拜见,不知礼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