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河上建了一座桥,卫家沟以及附近几个村子里的人,外出不用再换乘一次渡船了。
曾老一行人过了桥,又行了一段路,到了卫家沟。
小邹一眼看到河坡上的杏树,指着说道,“那是杏吧,结的这么大个。”
曾老看到了,叫停了车,“走,下去看看。”
曾老的车一停,后面跟着的车都停下来了。
杏树不远,上个坡就是。
杏都成熟了,金黄金黄的,个头快赶上桃子了,众人的眼都亮了。
不是他们见过的任何一种品种的杏子。
做农业研究的,看到新品种就走不动道。
走在前面开路的郑辉指着杏树前立的一块木牌子说,“看这有个牌子,‘路人可以摘十个’。这里的民风真是纯朴,杏随便路人吃。”
小邹绕到近前,“还真是。”望了望旁边的杏树,“要不咱摘几个?”
他们倒不是为了吃,而是看到没见过的品种,手痒痒地,想拿在手里仔细观察一下。
“有牌子呢,摘了不妨事。”陪同来的当地工作人员吴强笑着说道,“卫家沟的杏这两年可有名了,一上市很快就卖没了。”
“那我摘了啊。”一位叫姚燕的研究员,上前摘下一个,闻了下,递给了曾老,“曾老,你看看,这杏的甜度应该不低。硬度也有,按说成熟成这样,该很软才对。”
那边小邹也摘了一个,“味真好,闻着都有食欲。这谁培育的?卫家沟还有其他的研究员?”
不怪他这样想,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还有术业有专攻。
在研究粮食作物上做出成就来的卫杏溪,还能在其他方面会有建树?
正说着,从杏树林钻出两个十岁上下的小男孩来,一人背上背着一个背篓,背篓里都装满大半篓的杏。
看到一大群人站在杏树前,其中一个小孩好奇地问,“你们是干啥的?”
郑辉对孩子露出笑容,“我们是来卫家沟找人的。这是你家种的杏树吧,我们可以进去看看吗?”
小男孩摇着头说,“不是我家的,是杏溪姐让人种的,你们想吃就吃。”
“杏溪?是不是叫卫杏溪?这是她的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