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4章(1 / 1)

若是他们村中有一个学堂,那么应当是会有不少人舍得送孩子去读书了。

“是啊,咱们村办学,凭啥要你们家出这个钱,不成不成。”

“如今三宝要读书科考,以后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我们帮不上什么忙,可也不能还花你们家的钱啊。”

大家纷纷的都不同意。

听到七嘴八舌在说的话,李山谷这个汉子站在那里有点无奈,还要不要继续说下去了?他这话都还没说完呢,李山谷扬声说道,“大家听我说完,三宝这么说,是有原因的。”

族长开声说道,“大家且静静,听听三宝下面怎么说。”

一个个才停止了讨论,安静了下来。

李山谷才继续说道,“三宝在信中提议说,以后咱们村里,凡是五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的孩童,不管男童女童,都要送到村中的学堂去读书,不需要交任何的束,这个钱都从学堂里出。”所以这一百亩地的收成归于学堂,其实是这么个用处

一提到女童也去读书,在座的里面自然是有人不同意的,女孩哪能去读书呢?有人就反对,“不行不行。”

在信中写到送女童去读书这个事之时,李问就想到了大家肯定会反对,因而他在信中也为大家解释了女孩读书的诸多好处。李山谷把信中儿子提到的原因一一的解释给大家听,还说道,“三宝在信中说了,日后若村中有优秀的女子,可以优先进去作坊里做事。“

李家村自从建了作坊之后,不仅是村中的汉子能去做工,就连妇人们也有不少进去里面做事的,有的妇人拿的一个月拿的工钱甚至是比家中的汉子还要多。

这要放在以前,谁家敢想让女人出去做工赚钱,女人的手巧,可没比男子差到哪里去。若是夫妻两个能一块进入作坊的,一个月的月钱就能翻倍了,一家人一年的收入久就是别人家的两倍了。要是再多几个子女一同进去,那不是钱就更多了?

听完了这一番话之后,开始一些不同意女童去读书的老者,到了最后都沉默不语,等于是默许了。若是女孩去读了书,可以优先进入作坊做工,这肯定就是好事啊。

”山谷,你继续说下去。“村长和里正还有族长听到这个话,都一脸沉思,村长问道,”三宝在信中还说了什么?“

李山谷才是继续说道,“村中的男童凡是从五岁起,就要边读书边学习武艺,

曰后不管是从文还是从武,只要是个好苗子,咱们村就用心去培养。不过这个培养也是有条件的,并不是要一直供养下去。

若是谁家的孩子是个读书好的,家中又是没有银钱供孩子去读书的话,在孩子到十二岁之后,学堂将会出钱送孩子到镇上的书院去读书,继续培育这个孩子到及冠之年。若是被供读之人日后有了出息,这笔钱要归还给学堂,继续培育下一代的人。“

这个时代十八岁才及冠,和现代的十八岁成年差不多的意思。李问是考虑到十八岁就是成年人了,你要做什么就去做,但是要自己有那个本事,他们村里也不可能会继续供着你读下去,万一这要考到六十岁呢,岂不是要村里养你一辈子。

所以针对这个继续培育的问题,李问在信中做出了详细的要求,只有满足了要求的村中子弟,才会由村里继续出钱供他读书读到十八岁。当然这个钱也不是无偿的,相当于现代读书的借贷,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归还的钱还可以用于下一代人的培养,实则也是一件好事。

信中还提及在建了学堂之后,学堂的科目开设,并不仅仅只限制于读书识字,读书识字只是一个基础,还会有另外的算术、木工,女童学习武艺,女童学习针线刺绣,都不限制。

建立学堂最简单的一个目的只是为了让村中的孩童读书识得几个字,还有最重要的是学习一门手艺。

往更远的利益来看,李问之所以提起建立学堂的事情,就是希望他们村子能重视教育,只有不断培育出人才,他们李家村才能时代兴盛。若不然很容易到了他这一代,子孙后被中再无能人可出,李家村只会一代不如一代,很快的就会衰落下去

这一封寄回家中的事,是李问经过了反复的思考才写下的,就是希望李家村的村人能重视孩子的读书和教育的问题,若是他们村中的子孙后代一个个都是能文能武,一个个都是有本事的,他们这个村子将会是另一番面貌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