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第八百九十章 帝国新的征程:吃饱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百九十章 帝国新的征程:吃饱饭!(1 / 2)

作为一个后来者,罗志学其实很清楚自己搞出来的参务制度以及军务制度还有翰林院制度的优缺点以及可能存在的皇权旁落的隐患。

毕竟他搞出来的参务制度,在官员任命上效仿的是清中后期的军机处,只不过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了参务大臣、协办大臣们的职权,明确了各个参务大臣的职权,而不是说什么都能管的状态。

这种制度有好有坏的,好处就是职权更加清晰,不会出现职权交叉,谁都能插一脚的状态。

但是也有坏处,那就是长期掌控一部分职权的参务大臣,在所属领域里权势极大。

在明王朝的内阁乃至清朝军机处,那些内阁大臣或军机大臣们,实际上是没有明确职权的,这意味着他们在很多事情上需要和其他同等地位的内阁、军机大臣们进行相互妥协,利益交换,同时得拉拢一大批利益相关的官员们,形成一个所谓的派系后才能够展现其权力,进而实现其政治抱负或者什么野心之类的,这也是明朝党争由来的重要原因,不拿上一堆人哪怕是阁臣啥也干不了。

但是在大楚帝国里,则是跳过了这一步,直接以分管某事务的名义,明确了参务大臣的职权。

不用拉拢争夺,不用相互妥协,该参务大臣在其分管领域里,就拥有绝对的权威。

比如分管经济事务的参务大臣,其权势是非常大的,几乎所有和经济相关的事务都有职权,分管的工商部,财务部,农林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算是他的直接下属单位。

在重大经济事务上,完全有权力进行单独处理,不需要和其他的参务大臣们进行妥协或利益交换。

他只需要对皇帝负责就行了。

而其他的参务大臣们也基本如此。

这些参务大臣们,都只需要直接向皇帝负责,并不需要对参务院这个机构本身负责。

这意味着,一旦皇帝的能力不足,那么在处理诸多政务的时候,就会极大的可能事事听从分管大臣的意见,久而久之形成惯例的话,那么皇帝也就失去了这部分权力……

如此一来,也就是皇权旁落了。

但是一旦没有上头的皇帝压着,进行多方的平衡,那么这些在权势上平等的参务大臣们,他们可能就会各干各的,不存在协调、统一步骤情况,最终导致帝国在整体战略上存在内部的剧烈分歧。

在这种制度上,分管事务的参务大臣权势被加强了,而作为他们唯一上司的皇帝,也需要足够的能力,要不然的话无法进行平衡,最终整个政治构架里的最顶层就会出现分裂的情况。

该如何解决这个办法?

罗志学其实很清楚的……纵观古今中外历史,解决方法就一个:通过某种方式设立一个首辅或首相、丞相之类的职务,让丞相代替皇帝成为决策者。

这意味着什么?

皇权旁落!

如果说丞相是皇帝能够随意任免的,那么皇帝勉强还可以保留一部分的皇权。

但是一旦继续发展,当皇帝失去了任免丞相的权限,或者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那么皇权就彻底完蛋了。

类似的情况有明王朝的内阁制度,他们的内阁成员可不是皇帝任免的,而是大臣们廷推出来的……让谁当内阁大臣,明王朝的皇帝们是没有权力决定的……有这个权力的只有大臣。

当然了,明王朝的皇帝可以罢免内阁大臣……算是保住了一小部分的皇权,明末时期的崇祯就是利用这个权力,罢免乃至杀了一大堆的内阁大臣……但即便如此,崇祯也无法决定让谁进入内阁。

如果这个制度再进一步演化,决定内阁大臣任免的权力直接交给更多人,比如更多的官僚或者贵族,那么就会逐步演变为近代历史里的君主立宪,更进一步为资格选举制度。

如果民智更进一步,工商业持续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那么就会逐步演变为普选制度,由民众选举出来一个首相。

等到最终,皇帝只能成为一个吉祥物!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皇权逐步旁落的过程……后世的君主立宪国家,除了极少数外,大部分都走了这么一个大概的过程。

对此,罗志学心中其实很清楚的。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或者说,这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后的必然性……

只要他罗志学坚定不移的持续发展工商业,持续不断的进行普及教育,那么大楚帝国……不,准确的说是大楚帝国罗家皇室的未来就只能有两个未来:一个是皇权不断旁落,最终演变为现代化的君主立宪,罗志学的后代保住皇位,但是只能当一个吉祥物。

另外一个可能性就是皇室不甘心失去权力,保持持续高压之类的政策,但是纸始终是包不住火的,等到一定极限后,他罗家皇室就会如同一朵在夜空里绽放的烟花……砰……没了!

中途可能会出现反复,也可能会有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动荡。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基本逃不了这两个结局。

当然,其实罗志学也可以选择走另外一条路,那就是坚决不开启民智,封锁资讯,把国民都当成牛羊一样放牧……

只要民智不启,再加上目前的生产力,再加上适当的政治构架,那么他罗家王朝的统治就能延续很久很久……当然,到最后肯定也是要完蛋的,只是能够让罗家王朝的统治延续更久一些而已。

但是罗志学却不愿意这么干啊。

他来到这个时代,建立起来了大楚帝国,而且还把大楚帝国打造成为世界霸主帝国……他也是有着自己的追求的。

以前只是想着造反当个皇帝,中间有一段时间则是追求权势的稳固,搞一大堆各种政治平衡,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防备臣子造反,稳固皇室权力上。

但是到了后期,罗志学的心态也有些变化了……这皇帝已经当上了,权势也非常的稳固,帝国整体也积极向上……这个时候他还能追求什么?

嗯,其实有一段时间里罗志学也不知道该追求什么了,因此有几年时间里罗志学都是很懒的,天天待在后宫里和一群嫔妃们吃喝玩乐,间隔几天才去外朝见一见那些参务大臣们……还别说,罗志学设计的这一套政治构架,在没有罗志学这个皇帝亲自掌控的情况下,只要没遇上什么大事,其实有罗志学或没有罗志学区别都不大。

尤其是处理一些日常事务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皇帝参与,下头的大臣们自己就能解决了。

所以大概承顺二十五年到承顺三十年这几年里,罗志学偷懒比较少处理政务,大楚帝国依旧保持着稳健的发展步骤……当然有得有失,这几年里因为罗志学偷懒,进而大幅度放权后,也就导致形成了一些对皇权而言不太好的所谓惯例……以往需要皇帝亲自决策的事务,现在参务大臣们自己开个小会,商讨一些就能投票做出决定了。

罗志学对此很清楚,只是不太在乎而已。

一直等到承顺三十年后,罗志学觉得天天这么吃喝玩乐也没啥意思……有种混吃等死的感觉。

再加上大楚帝国国力持续上涨,也是让罗志学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最后心中也生出了新的野望。

这辈子,活着的时候能拥有的东西他基本都有了……所以就开始变得追求所谓的身后名。

想要成为华夏数千年历史来最伟大的皇帝……而且这个最伟大,还不是自己吹嘘或者臣子们吹捧的,甚至都不是当代人的评价。

罗志学希望自己死了之后,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人们依旧认为他是华夏数千年来最伟大的皇帝。

人嘛,总得有点追求不是。

当罗志学有了心态的变化后,大楚帝国的高层战略也就随之出现了转变……也是这个时期开始,大楚帝国并没有和以往一样单纯的追求开疆扩土,片面的追求更大的国土,更多的工厂这些东西。

而是开始更加注重民生!

等到了这两年,帝国高层里在罗志学的影响下,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扩张思潮,那就是与其把土著都灭掉,把土地都抢过来……不如让土著们继续活着种田挖矿,进而产生剩余价值,他们楚国人只需要生产些许的工业产品,用这些工业产品把土著的剩余价值拿过来就行了。

如此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

而帝国高层的这种转变,除了国内的一系列原因外,也和罗志学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有关系。

因为罗志学想要当一个哪怕是数百年后,普通民众都交口称赞的好皇帝!

而对于绝大部分普通民众而言,什么样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带领国家走向强大,吊打各国,开疆扩土的皇帝,让帝国变成日不落帝国的皇帝?

那么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伦敦城里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几岁,平均寿命比清王朝的佃户还惨的工人们,肯定是要骂娘的……明治维新乃至到二战前日本那些眼睁睁看着青梅竹马出国下海为国家赚取外汇的日本人也是要骂娘的。

国家强大……并不意味着民众会认为你是个好的统治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