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部分地方终于出现了反抗,厮杀声时有所闻,尤其是皇宫所在方向有火光冲起,呐喊声越来越大。
地面上雨水流过,其中夹杂着红色血迹,空气中有血腥气迷漫,细雨浇之不息。
再往后,中平城内各处都出现了不同规模的打斗,夜色中分不清阵营的士兵在雨中拼杀,发觉情况不对的一些官员与大户的家丁护卫也开始和看守军兵冲突火并起来。
尘王朝都城中平惊变大乱。
这次事件,后世史称“红尘之变”。
第三条,事实真相。
华澜庭得到消息时,事变已过去了一天多,经过时间的发酵,加上总有人逃了出来,另外就是不同势力通过各种渠道或主动有心或经过分析加工后的传播扩散,叛乱的内情已被部分揭开。
是的,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叛乱,主角非是别人,正是清远侯岳业!
事实真相就是,庆云帝为夺回大权整肃朝纲,与清远侯岳业定下苦肉计,假意发现清远侯叛国罪证将他和党羽拿下,通过拖延时间让各方势力暗中角逐,诱使忠于和心向后党、与庆云帝一方离心或骑墙两面倒的官员浮出水面,计划收网时将这些人一网打尽,再以简拔出来的亲帝党官员和清白士子替换,从而达到清洗后党、巩固皇权的目的,以一时的朝野震荡,换来庆云帝大权独揽、国家长治久安的局面。
此计本已接近成功,真身在外的清远侯在前半夜如约收网,其手中经多年培植掌握的神机营、神策营数千官兵突然进城,联合负责京城防卫的九门提督府卫戍人马按名单抓人,后党一系不察之下大多落网。
然而,清远侯居心叵测,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计,之前所为竟然是虚与委蛇!
至下半夜,就在庆云帝坐镇皇宫,在紧张中静等捷报的时候,清远侯骤然发难,指挥手下神机、神策两营攻打皇宫,而庆云帝直掌的天庆卫和天云卫中也有半数倒戈相向,参与了反叛,若非两卫其他人马和禁军殊死救驾,庆云帝早已被擒。
既便如此,忠于庆云帝的护卫们寡不敌众、死伤惨重,皇城内血流成河,人数越来越少,形势岌岌可危。
这时,一队人马及时赶到,从外杀入,数量虽不过千,但人人身手高强,武艺精湛,并且经过训练配合默契,这才救下庆云帝,但最后也只能堪堪困守皇宫内城,外面四周已被叛军占据。
这批武林人士是皇叔东清王暗中培养训练的皇家秘密力量天都卫。
一直以来,外界只知道庆云帝和其弟,也就是后党领袖西泰王不和,而先帝庶出的北晏王和皇叔东清王为保全自身,一经商一好武,都不问政事,非庆云帝一系,加上南安郡王长期戌边保持中立,所以世人多以为庆云帝势力单薄,形同傀儡,只近些年才有了些收权之举。
实际上,北晏王和庆云帝自幼在宫学中交好,后在庆云帝登基后才表面上疏远。在庆云帝暗中支持下,北晏王专于经营其商业网络,其实是负责京城之外和对他国情报系统的打造。
而皇叔东清王好武和常年云游在外不假,但他秉持正统的嫡子继位的理念,心向虽势孤但身为先帝长子的庆云帝,看不惯争位失利但为太后和皇后喜爱、嚣张跋扈的西泰王。
先帝驾崩后,由于多方掣肘,有后族支持的西泰王最终没能如愿登顶,但在朝中权势日渐坐大。
东清王为防意外,在和庆云帝商量后,利用自己在武林中的影响,一手秘密建立了天都卫,终于歪打正着,在这次清远侯叛乱中发挥了作用,也算是庆云帝命不该绝。
此刻,庆云帝坐在日常起居的养心殿东暖阁卧榻之上,神情落寞,脸色灰败,六神无主,惊吓是一方面,被他宠信视作心腹依仗,并委以重任的岳业之反,对他的打击太巨大了。
眼望着门上悬挂的“勤政亲贤”匾额,庆云帝目光呆滞,无力地问坐在一侧的东清王:“皇叔,情况怎么样?朕,该怎么办?”
东清王眉头深锁,说道:“圣上要打起精神啊,您是主心骨,这副模样,叫大家如何能有信心合力摆脱困境?”
庆云帝看着东清王:“生机出路在哪儿?狼子野心的岳业,枉朕如此信任于他,托以大事,贼子乱臣,他这是为了什么?”
东清王说:“叛军势大,中平内外应该都被其掌控了,虽打退几波进攻,但岳业肯定还会调集兵力猛攻,宫中力量和补给支撑不了太久。”
“为今之计,只能是夜里臣率天都卫保护圣上全力突围出城,能带上的也就几位在宫里的年幼皇子,其他人可能就顾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