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下旬,正在大干快上的根据地来了客人。
李家确实用军功为子弟谋取到了举人功名,只可惜那个子弟不是李维达,而是大房的长孙。
早有心理准备的李维达没有不开心。
李家当官的大有人在,最厉害的是已经去世多年祖父,担任过漕运总督、巡抚、尚书,两袖金风。
而李维达一直觉得做生意要比读书做官自在,没想着去做个下县的父母官。
他其实也没吃亏,他在李家的地位拔高了一大截,变成了最受重视的子弟之一,如今整个北方的生意都归他管理。
原本管理北边生意的李家子弟都是常驻山海关。
原因是辽东那一边的生意有搞头,那里有几万、十几万拿着几百万辽饷的边军士卒、官宦,市场很大。
按理说李维达也应该去山海关内的李家分号坐镇。
但是他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应该立足张家口,充分利用跟宣大总督接上的关系。
这一两个月,张家口的绝大多数商号都在忙着积攒粮食。
那是他们中有人接到了粮食订单,采购量巨大,价格高于市价至少五成。
古代不比后世,粮食所以是最大的生意没有之一。
大商贾都涉足粮食生意。
即便是大盐商,他们的盐引也是需要用粮食交换的。
李家根深叶茂,商号遍布边镇和运河沿线,粮食生意一样是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在张家口经营多年的李维达心里清楚这段时间出高价买粮食的是谁。
所以特意派李掌柜跟随前来交割煤炭的何守业去了根据地。
他要把掌握的情报告知黄毅,却又怕事情败露连累自己,所以没有写信。
而是派遣李掌柜去传口信,也顺带着认识一下地方,方便以后的联络。
李管事名叫李来福做事稳重,最初就是他跟黄毅打交道,并且引荐了黄毅。
李维达对他是比较放心的。
李来福来到根据地所在的盆地后,只觉得耳目一新。
一眼望不到头的田野里郁郁葱葱,老百姓的脸上看不到菜色,绝大多数眼睛明亮容光焕发。
此时根据地城池仅仅是修成了北面一尺二厚一丈二尺高的单墙,其余部分全都是原木寨墙,但是集中力量完成了北城门楼子。
用石头修葺城墙换下来的原木不会被烧火,绝大多数可以用作打制门窗、家具的木料。
黄毅的府邸还没开工,现在的他居住在城门楼子的第三层。
城门楼子长约十二丈、宽四丈、总高六丈六尺。
两丈以下除了城门洞以外其余部分都是实心的,现在是根据地总部机关所在地。
一层临时用作办公楼、二层是接待室、总部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