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祭祀。
这是周礼的规定。
但汉室又不同,汉家祭祀先祖,除了太牢礼,三牲齐具外,其他都发生了变化。
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都被摆上了祭台。
在太常衙门,常年都要随季节变化而更新祭品。
稍不及时或者供奉列祖列宗们的祭品大小肥瘦不和标准,都要倒大霉。
轻者掉脑袋,重者杀全家。
如今是春天,除了羔羊外,兔子和青蛙,都在祭祀的血食范畴中(汉书里有记载)。
其他人也纷纷各抒己见,将种种见庙的忌讳和注意点提出来。
然后,就到了关键的地方:怎么进入太庙。
汉家太庙,可不是一般人想去就能去的。
首先,太庙在未央宫宫墙之下,毗邻着内史衙门,距离丞相府衙门,也不过五百步。
这里是汉家的防备重点地区。
一般情况下,别说是人了,就是连一只鸟,都休想飞进去。
但,现在,内史田叔老朽,已不再视政。
于是,内史衙门内部被当今拆成了三部分。
有的官署迁到了关东的临晋县,负责整个关东二十四县的地方治安和政务。
也有的跑去了茂陵,成为了颜异手下的属官。
更有的迁到了扶风县,成为关西诸县的上司。
留在长安的内史衙门几乎成为了一个空壳。
长安城的治安和政务,渐渐流到了中郎将和执金吾之手。
这就给了众人可趁之机。
至少,不用顾虑近在高庙的内史衙门发现,有了进入的机会。
只要进入了太庙,跪到了太上皇的衣冠之前,放声痛哭。
哪怕天子发觉,东宫知道了,大概也要无可奈何。
甚至还得帮着大家擦屁股,将这个事情遮掩下去。
不然,这天下人会如何看?
不过,即使如此,想要进入太庙,也依旧很困难。
首先,想进门,就得问问庙祝官和奉祀官答不答应。
而他们肯定是不会答应,甚至会以死抵挡的。
好在……
“吾等可以从内史衙门的东门,趋入太庙!”刘道说道。
当初晁错凿开的那条小路,现在都依旧存在着,没有人敢去堵谁敢堵御史大夫自己凿的门呢?
当然了,刘道知道,自己等人这么一干,晁错就要发飙,就要跟大家拼个你死我活。
但,大家现在连荣华富贵都要失去了。
那里还会去管晁错的死活?
因此,这个提议,无可争议的被通过了。
第九百一十七节肮脏的政治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刘彻正在熟睡。
忽然,门口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刘彻立刻醒觉,翻身起来:“发生什么事情了?”
“回禀陛下,出事了……”殿外,王道的声音传来:“太常急报:平陆与红候子弟,忽然闯入太庙!”
刘彻的睡意瞬间就消失得干干净净。
闯庙?!
宗庙在先秦两汉,甚至在整个中国封建时代,都是一个王朝最神圣和严肃的地方。
刘彻就记得清楚,武帝朝时,因为一次太宗陵园陪葬的夹钱被盗。
最终导致了一位丞相,一位御史大夫,一位丞相长史,以及数百个人头落地。
其中,就有着现在刘彻的亲信张汤的大名。
汉家甚至有着天子不谒庙,等于非君的说法。
历史上昭帝驾崩,霍光迎立刘贺。
最终,因为霍光跟满朝文武,都容忍不了刘贺,将之废黜。
而废黜的借口就是:宗庙重于君,陛下未见命高庙,不足以承天序……
当然,那是高庙,是刘邦的神庙。
此番出事的是刘太公的太庙。
而且,此时的汉室,也还没有确定天子即位必须谒庙的制度。
但宗庙在此时的地位,依旧无比崇高。
盖因为汉室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孝字当头之下,列祖列宗的陵寝和神庙,相当于皇帝和国家的脸面。
别说是太庙了。
就是惠庙之中的香火出了点问题。
朝堂之上,立刻就要有大动荡。
果然,只过了片刻,王道就又禀报:“陛下,司马门校尉急报:丞相、御史大夫及在京九卿列侯,皆脱帽长跪,谢于北阙城楼之下!”
刘彻此时已经在侍女们的服侍下,穿戴好了衣物。
汉室体制,孝字当头。
那皇帝通过什么样的办法和制度,来告诉自己的大臣与天下的士大夫,自己确实是个了不得的孝子?
答案就是,通过确立以丞相和御史大夫负责,由太常、宗正,少府交叉管辖和监督的祖宗神庙检查、管理制度。
两个被明确记载在史记上的故事,能清楚的证明这个体系和制度的存在。
第一个,就是历史上太宗庙陵园陪葬钱被盗,时任丞相庄青翟与御史大夫张汤私底下协商约定一起去谢罪。
因为丞相负有‘四时行陵园’的责任。
出了事情,丞相首先负有领导责任和监管责任。
庄青翟的想法很不错的。
拉上张汤这个御史大夫,这个皇帝的亲信,一起去谢罪,皇帝大抵是不会严惩,最多打个哈哈就过去了。
那成想,张汤表面答应的好好,回头就把庄青翟卖了。
按照史记的说法是: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
这次的出卖,直接导致了庄青翟狗急跳墙,诬陷和栽赃张汤,致使张汤自杀。
当然,张汤也不是善茬。
临死一道遗表,在把自己儿子张安世送上青云路的同时,也让庄青翟一伙一起与之下地狱。
而另外一个故事,就更有代表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