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女生耽美>我要做皇帝> 分节阅读 98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980(1 / 2)

,都鼓励和提拔那些敢于说话,尤其是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尚书。

是以,兰台内部的讨论气氛,非常浓厚。

现在,一个命令,被从天子那边传到了兰台。

尚书郎们,将这个命令看完之后,立刻就讨论起来。

“陛下欲更考工室为大匠卿,秩比两千石,主天下器械技巧之事……”尚书们看着这道命令,目光灼灼。

“终于来了!”有人在心里感慨着,有种见证时代的感慨。

肢解少府,剥离少府的庞大职权,另立衙门。

这是过去数年尚书们一直在讨论和商议的议题之一。

去年,天子以故少府卿岑迈为上林苑大使,将上林苑的治权剥离出来。

少府的逐渐肢解就已经走上了正途。

而如今,考工室的剥离,则宣告了少府这个庞大王国的分崩离析。

考工室,是少府最大的一个机构。

主要执掌了庞大的皇室作坊。

下面有着铸钱、营造军械和开发设计等无数个部门。

仅仅是官吏就多达千人!作坊遍及关中和蜀郡,甚至在雒阳和淮泗、江都、安东、朝鲜都有分基地!

雇员以十万计!

高级匠师和技工数以千计!

是汉室战争机器最不可或缺的一个零件。

如今,汉室的许多先进武器,都是只有考工室才有生产的能力。

在少府体系之中,考工室、东园令以及东西织令,就是最大的三个机构。

而考工室最为庞大。

也最为重要!

在历史上武帝朝时,武帝的舅舅田蚡曾经眼红考工室在长安城的一处作坊的土地,想要在当地建立自己的府邸,于是跟武帝请求:请移考工地。

结果武帝勃然大怒,完全不顾甥舅之情,斥责其:遂取武库!

意思是:你为什么不去拿武库的土地?

而武库是长安城的核心,是未央宫和长乐宫的屏障,更是汉家最大最全和最主要的武器装备仓储基地。

武库之中,常年囤积着可以随时武装超过十万军队的全部武器装备和箭矢器械。

历史上刘据起兵,就是发武库器械,武装长安百姓,与丞相刘屈牦的部队作战。

但在武帝眼里,武库的重要性还在考工室之下。

而在如今,考工室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

在事实上,现在考工室的日常运作和生产工作,都是墨家在负责。

考工令本人,只是一个泥塑菩萨。

就跟少府卿刘舍在很多事情,其实是一个雕塑一般。

考工令一旦从少府剥离,少府的权责就立刻减少三分之一。

无数人都有种见证历史的感觉。

但,陛下的命令,却还不仅如此。

诏书后面,还有影响更大的两道命令。

第一道:请兰台制诏:以张循为两千石《墨子》博士,列《墨子》为经传。

这道命令,在如今石渠阁之会即将召开之际颁布,几乎就是一个重磅炸弹。

张循是墨家现任钜子杨毅的师叔祖,也是墨家如今最年长的长者,这些年来,积极奔走,联系天下墨者,共聚上林苑,可谓做出了极大贡献。

他甚至还不顾年界八十的高龄,亲自参与了水力锻锤和水车的研究。

因此在少府内部和墨苑之中,被人亲切的称为:张子。

张子成为博士官,甚至列为两千石墨子博士,这都早已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但是,将《墨子》列为经传,这就了不得了!

这意味着国家将正式承认和明确墨家的地位。

墨家士子从此可以自由往来出入关津,担任朝臣,乃至于与儒法黄老争夺天下舆论的话语权。

重新当年墨家为天下显学的辉煌时代!

“儒家恐怕要爆炸了!”有人在心里想着。

自古儒墨就是死对头。

彼此互喷,持续数百年。

墨家甚至有一个核心主张,就是非儒。

认为儒者是国家身上的寄生虫,最好全部干掉!

儒家,墨子一书,与儒家的《春秋》《论语》共列官方经传。

儒家恐怕要群情汹汹!

而另外一道诏令就更让人胆战心惊。

第一千一百七十三节真正目的

“令郡国皆立鲁班,秩以六百石,率民以作诸般器械,掌教化、提点百工事!”

许多尚书郎看着这个命令,他们知道,天变了。

在从前,汉室只承认种田高手,也就是所谓的力田,可以不受訾算限制,不通过举荐或者考举,就拥有做官的权力。

除此之外,其他所有人,想要踏入仕途,唯有读书。

或通过自己的真本事,走过考举的独木桥。

或通过名望、人脉和关系,得到两千石或者列侯的举荐。

除此之外,并不存在第四条的正常做官的道路。

但天子的这道命令,却打破了这个界限。

从此,木匠、铁匠和其他技术类的工匠,都获得了做官的可能。

说不定,未来还将从这些百工匠人之中,出现几个两千石的巨头,乃至于出任九卿,踏上三公之位!

“士大夫们恐怕都要抗议了……”有人在心里想着。

当今天子虽然威望远迈父祖,对于士大夫和贵族,都拥有绝对的统治力。

但是,现在是什么时候?

石渠阁之会,天下名宿共会长安的时候。

除了墨家和法家之外,儒家和黄老派,恐怕都不待见这个政策。

甚至恐怕就是法家也会心里面犯嘀咕:“我们寒窗苦读数十年,不及一粗鄙之匠人?”

是可忍孰不可忍!

石渠阁之上,这个命令恐怕会引起轩然大波!

不过,这是天子的命令。

尚书们,即使不理解,也必须制诏。

当然,汉室现行的体制下,类似任命一位学者为博士,同时将某部书籍定为国家经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