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几日工夫,《杭州日报》的创刊号就已在杭州市内刊行。
与在汴京刚刚创刊时一样,《杭州日报》的刊行依旧是免费的。与在汴京稍有不同的是,这次日报社是雇佣了在杭州的运河里来回穿行的不少船夫与船娘,将报纸直接分发到杭州各处。
报上用最大的篇幅报道了杭州官府最近在河、桥附近设置“路灯”的消息。每天傍晚,会有人将点燃的“灯芯”放进“石灯笼”里,照明足够持续一夜。
在这篇报道里,官府设置“路灯”的举动被视为善政。而这份善政的功劳被归功于刚刚抵达杭州未久的通判苏轼身上——报道中明确提到,苏轼曾亲自去采石场查看“石灯笼”,并向炭厂采购“灯芯”。
他还亲自勘察了杭州城中多处河岸与石桥,以决定哪些地方需要设置“路灯”,并向杭州知州沈立提出建议。
苏轼刚刚上任没多久,就因为这篇报道,得了一个好名声。
明远再一次见到苏轼时,这位杭州通判用报纸当做“便面”,遮住自己长长的脸颊,既像是害羞,又像是要把自己得意的笑容都藏起来。
明远:苏公啊,您真是一位毫无心机,坦诚到可爱的人啊!
“远之,怎样,今日某总算有些空闲,咱们一起去游湖?”
游湖?
明远这时才想起。
他来到杭州已有数日,却整天忙忙碌碌,先是忙《几何原本》的事,然后是去市舶司,接着就忙于安顿他带来的各项产业。
而杭州城中,近在眼前的,那么大一个西湖,他竟然还没有去游览过!
苏轼却几乎一有空就去,而且每次都流连忘返。
“昨日下衙后去望湖楼喝酒,醉后写了五首绝句。远之为我品评品评!”
苏轼塞给明远一叠诗稿。
明远随意翻了翻,只见诗稿上用极其浓重的笔墨写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①”
西湖上阵雨急至的景色,便全然跃于纸上,几乎能令人置身于望湖楼上,眼见那天边翻滚的黑云,听到雨点敲击船篷的响声,感受到湖上的疾风,一阵又一阵……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①”
这是苏轼在描绘他独卧瓜皮小舟上望天的感受,群山俯仰,皓月徘徊……
一首首接连翻下去,明远忍不住以手抚额,心中暗暗感慨。
他这是在亲身经历并见证一代文豪的诞生啊!
苏轼却还在担心:“怎么了,远之,莫不是不好?”
“我是在感慨,苏公……若是这世间仅有一人是西湖的知己,那必是苏公无疑了。”
苏轼得了明远如此评价,高兴得嘿嘿笑出声。
“那远之今日必定要陪某一道游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