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城粮食局的对外门市部,只有这一个。
所以,这里就像是一个大仓库一样,有着两三百平米左右,看上去很高大。
作为茶城唯一的粮油官方商铺,出售的也全部都是议价粮,价格当然不会便宜。
私人粮店,要进入九十年代后,才会被正式允许经营,距离那个百花齐放的年月,还有一段的时间。
所以,这个时代的工人,按户口配发的粮本,还是相当有用的。
不说别的,拿着粮本来粮食局买粮,粮价会夭折一半不止,就是这个时候工人最直接的福利待遇。
茶城这里,城镇户口的职工和家属子女,成人是一个月三十斤配额,小孩的一个月配额则是十五斤。
只要家里节俭一点,也勉勉强强够吃了。
毕竟,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可没有顿顿干饭吃,很多的工人家庭,都是在早上熬煮一大锅米粥,吃上一天时间。
最多在晚上多加一锅干饭。
后世的记忆中,王强在今年就会认识一个公路局的同龄朋友,他们家有七个小孩,六兄弟加一个妹妹。
他们家就是父母在早上起来,用大锅熬煮好一锅米粥,然后就这么放在家里。
父母一大清早就去乡下修路了,要到晚上很晚才回来。
七兄妹自己走上一公里左右,去学校上学,放学回家饿了,就自己去大锅里舀米粥来吃。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艰苦生活,多年后,七兄妹全部顺利长大,也都读完了初中,有三个读完了高中,没有一个夭折的,身体素质还不错。
这个时代的大米,真的很养人,营养丰富,完全不是后世普通人吃的大米可以比拟的。
其它的粮食,也差不多,口味好,还养人。
王强和罗遵走进门市部,发现这里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顾客。
有城镇户口的,用粮本来买粮的地方,不在这里,而是在粮食局里面的粮食仓库边上。
这样做是有原因的,为的就是淡化一些矛盾,让大家和谐相处。
现在已经是九点多钟了,这粮食局的门市部,还这么少人,主要是如今的大多数人没有多少余钱。
城镇户口的职工,基本上不需要在这里买议价粮,农民则是手里自家有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