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国姓窃明> 第242章 吴三桂玩不过多尔衮,但是国姓爷可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2章 吴三桂玩不过多尔衮,但是国姓爷可以(1 / 3)

国姓窃明!

面对王永吉的求助试探,郑成功给出的第一优先级选项,当然是按照朱树人来之前暗示的那样,劝他们全军南渡了。

张名振则暂时选择闭口不言——王永吉是总督,是文官,郑成功理论上也是文官,文官之间的讨论,还是让郑成功应付比较好。张名振只负责到时候劝说吴三桂、李辅明这些武将。

郑成功便大包大揽地说:“王总督所言甚是,如今山海关腹背受敌,如若继续泥古不化,遇敌则战,怕是白白损失我大明健儿,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

下官北上之前,也曾得国姓爷点拨,预想过各种情况,国姓爷曾交代,若事有不谐,可协助王总督暂撤山海关之兵,先往登来暂驻,跳出火坑,从长计议。任由闯贼与多尔衮二虎竞食,待其两败俱伤,我军再徐图后计。”

郑成功抛出条件后,王永吉内心其实已经有些心动了。

历史上,山海关文武当中,王永吉也是倾向于率军逃命的,是吴三桂坚定要留在山海关,舍不得辽西将门的根据地,最后王永吉才单独出走,没人掣肘吴三桂了。

这种态度,其实也很正常。因为辽西将门盘根错节数代,这儿的地盘经营得很好,那都是他们自己的家产。

吴家,祖家,李家,这些大家族最早从李成梁时代就开始经营辽地了,宗族势力盘根错节,地皮田土也都是他们的。

如果放弃了这片土地,到了南方他们还能剩下什么?

文官们则不同,那都是流官,几年一任,王永吉是两年前邱民仰殉国后才调来的。

到辽西之前,他的官场履历最北端,也只是到北京做京官。所以王永吉当然对辽地毫无感情可言,有机会名正言顺跑怎会不跑?

另外,其实深究一下,也不难发现,这些文官们的籍贯,对于他们在国破家亡时的抉择,也都是有巨大影响的——

总督王永吉和巡抚黎玉田,历史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一个先南逃,另一个直接就地做汉奸。

不就是因为王永吉是扬州高邮人,他发现北方彻底崩塌后,还能选择南逃回老家。要等扬州老家也被鞑子占了,他才当汉奸。

而黎玉田是陕西人,他老家早就是闯贼的地盘了,北京一破,他想回老家都不可能,那就就地投了呗。

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数不胜数。

就拿宋朝的澶渊之盟来说,后人都说寇准有骨气,誓死劝皇帝抵抗,还让宋真宗御驾亲征到澶州。而说另两位宰相王钦若、陈尧叟是软骨头汉奸卖国贼。

但如果看一看各人的籍贯,王钦若是江西新余人,那他在听说宋真宗有南逃迁都的想法时,当然会力劝宋真宗迁都到南京。而陈尧叟是四川阆中人,他也当然倾向于劝宋真宗学李隆基、迁都到成都。

而寇准是山西人,要是宋真宗真放弃了北方,他老家就彻底成为沦陷区了,他当然有更多的动机去抵抗——不是说寇准没有大义为国的部分,但必须承认,一个人的家族利益、故乡利益,也是会影响决策的。

澶渊之盟签订后,寇准被王钦若反击,说“他为了家族和地方利益,拿皇帝的安全冒险”,宋真宗仔细回想一下还真觉得后怕,就听从了王钦若的谏言,把寇准罢相外放,说明皇帝也是能想明白其中逻辑的。

这是个复杂的世界,所有人的决策,都是受到多方面利弊权衡影响的。

……

王永吉轻易就被说服后,压力便来到了黎玉田和吴三桂那儿。

吴三桂虽然也受过朱树人恩惠,但他是最舍不得辽地基业的。此时此刻,他不得不亲自做这个恶人,强调守土有责的重要性。

“郑贤弟,你这番话,怕是有违忠义吧!我们虽然腹背受敌,但只要能尝试挤兑住鞑子,让他们相信我大明肯跟他们互不相犯、联手对付闯贼,鞑子也未必就敢同时跟我大明和闯贼开战!

多尔衮也不傻,能多拉一个盟友他为什么不拉?吴某虽后援断绝,但本部精兵两三万众、并可募民壮数万、友军万余,战力还是可以的,多尔衮不会非要把这支数万人的精锐逼到敌对一侧的!

他是可以期待我断粮自溃,但真到了那一天,他就不怕我投闯?为今之计,我们只要死守山海关,就还有谈条件的机会,可以让多尔衮价高者得!”

郑成功听了这话,不由有些哂笑,不过他是文官,不想跟武将斗嘴,于是张名振就恰到好处地接过话茬:

“吴将军,话不能这么说,那多尔衮要是一直不答应你的条件呢?难道你还真能价高者得、投闯不成?那你可就是大明罪人、背叛君父、置大仇于不顾了!”

吴三桂脸色有些羞赧,强辩道:“吴某当然不会投闯!这不只是以此要挟,让多尔衮觉得有这种可能、从而出高价么?”

张名振也不客气,应声反唇相讥:“既然你都知道自己不可能投闯,多尔衮会想不到这一点?他知道吴将军你是个要脸的人,他就能不要脸地逼着你降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