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也跟许淙猜测的那样。
两派的人吵着吵着,然后又把嫡庶的那套拿了出来相互攻讦。
至于为什么,可能是因为之前有成功经验吧。
许明成说到此处的时候,有些无奈,“我本是官场新人,按理是掺和不到这种大事里面的,但那时你外祖父刚刚就任吏部侍郎未久,所以你姨娘常氏有孕的事,就不知怎的传到了御史的耳中。”
“因为妾室先于正妻有孕,所以他写了一份折子想要弹劾我宠妾灭妻。”
许淙:……
许明成继续说道:“但事实不是如此。”
“并非是我宠妾灭妻,而是你娘她身子有恙,并不能生育,纳妾的事早在我们定下亲事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的。好在你外祖父有好友在御史台,赶在那位御史的折子上达天听之前先一步得知了此事。”
“于是我和你外祖父,带着婚书以及你娘当年的脉案,药方等等去找了那位御史。事情最后虽然是虚惊一场,但家里也人心惶惶。”
“你姨娘更是受惊之下动了胎气。”
许明成道:“因为当时京城乱得很,所以我和你外祖父商量了一下,觉得这也不是个办法。你娘是内宅妇人,若有朝一日我又被人弹劾,那她不能生育的事恐怕会传得人尽皆知,到时她恐怕就没有活路了。“
“而你出生之后,若在流言蜚语里长大,也不是什么幸事。”
“所以最后我决定先外放几年,看看情形再说。好在你出生没多久,陛下将五皇子立为太子,又换了内阁三位阁老之后,此事终于平息了。”
许淙:……
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而且听渣爹的意思,这件事好像那谁谁还在背后推波助澜,不然他也不会用上‘又换了三位阁老’这种形容词。
这些大人,真是太复杂了!
许淙想了想,便问:“所以就是因为陛下不喜庶出,你们才将我记到娘的名下?那我如果是庶出,真的不能考科举吗?”
许明成没有直接回答许淙的问题,而是道:“妾室所生之子记为嫡子,是我和你娘成亲前就已经决定了的事。”
“陛下登基之后,不喜庶出,有一年殿试前十有两位庶出的举子,其中一位更是有状元之才。但当时担任主考官的礼部尚书把前十的名册及文章呈上之后,两位却只得了第九和第十,如今更是在偏远的地方辗转。”
“如此两次,诸位大人们便都知晓了陛下的心意。”
许淙已经能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了。
果然,许明成继续说道:“陛下登基以来,励精图治,知人善用,也从未下旨阻止庶子们考科举,只是不愿意给这些人一甲及二甲前列而已。朝中诸位大人们尝试劝诫,但并不能改变其心意,便也遵循了陛下的意思。”
“但上有所喜,下必效焉。“
“从那之后,庶子出身的举人、进士等是越来越少,偶有上榜也是因为其本身才学过人,但名次却不会很高。”
“会试及殿试前十,已经有一十五年未有庶子取中了。”
许明成回想了一下,才道:“你出生前的那几年,正是此风愈演愈烈的时候,为父并不希望往后家中子嗣苦读多年,却只能敬陪末座,所以便与你外祖父商量了此事。若金家不能同意,我跟你娘是不会成亲的。”
事实上金侍郎也正有此意。
姻亲是结两姓之好,并不是把女儿嫁出去就不管了的,所以没有什么比一个融合了双方血脉的孩子更有保障,即使没有血脉,那有名分也可以。
这才是许淙被记成嫡子的最根本原因。
许淙也听明白了。
这次借住在金家,若自己是庶出的身份,跟金氏没有一点关系,恐怕他就不会有现在的这种待遇了,最起码金侍郎、大舅舅、四舅舅他们的态度就不会这么和善。
毕竟教导人功课,也是要耗费时间的。
不是自家人,谁理你?
所以整件事的真相就是皇帝不喜庶出,就连庶出的官员都不喜欢,因此上行下效,主考官们录取的时候,往往会把嫡出的排在更前面。
然后就导致了庶子难出头的大环境,即便是最为公平的科举考试,潜移默化之下考官们也更喜欢录用嫡子而不是庶子,即便录用,庶子的名次也不会太高。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在许明成还没有跟金氏成亲的时候,两家就已经决定了许明成将来的孩子会记入金氏名下,成为嫡子。如果金家不答应,那许明成就不会跟金氏成亲,如此一来所有人的命运都会发生大偏移。
想要走科举这条路,就得接受这个潜规则。
除非改朝换代。
许淙皱着小脸叹气,“爹,你们大人好复杂啊。”
许明成失笑,“你放心,爹这次回京,已经跟你外祖父商议过了,京城如今的形势已经大有好转了。朝中大人们也不是傻子,有庶出子女的更不在少数,所以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相互试探,已经与宫里形成了某种默契。”
“只要不是做得太过,陛下也不会理会的。”
“……好吧。”
许淙又叹了一口气,然后突发奇想,“爹,那我不是嫡子而是庶子的事情,老师他知不知道啊,你不会骗他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