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自小就会说话,别人家的小孩儿话都说不利索的时候他就敢满大街乱跑,吴郡地杰人灵人才辈出,有山有水风景又好,一直是各方大儒隐居的好地方,和名士打交道这种事情他三岁半的时候就玩儿的很熟练了。
谁能拒绝一个模样俊俏还能说会道的少年郎呢?
如果一个不行,他还能再拉来一个。
孙伯符对自己的本事很有信心,也不说什么冀州原司徒怎么怎么,只是以丹阳郡一地扩展到江东让张昭为了百姓着想试试看能不能做个好官。
北方战乱,他们南边还没乱那么厉害,不少百姓逃难逃到这边,他忍心让那么多百姓流离失所衣食无着吗?
实在不行的话,又不是不能弃官不干,他舅又不是陶谦那等输不起的家伙,不相干的话他们能敲锣打鼓把人送回去隐居,绝对不会干出把人关起来不让走这种破事儿。
什么?冀州关中都有人被关起来不让走了?
那和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江东离关中何止千里,怎么能把别人干的事情按到他们两个小孩子身上呢?
张昭是个谨小慎微的人,被两个少年郎找上门的时候着实吓了一跳,架不住小霸王的嘴皮子实在是会说,身边还有个一看就稳重妥帖的周公瑾,此二人在徐州的时候助他脱身,他现在拒绝的太干脆也说不过去,既然待不惯可以随时离开,不如先遂了他们的愿,当几天官再回去做他的隐士。
孙策和周瑜把人请到丹阳郡全靠他们的能说会道,和吴景解释了无数遍才让他相信他们俩没有带兵杀上门,如果人真的是他们抢回来的,现在怎么会没有半点逃跑的意思?
吴景对这两个看上去稳重其实一点儿也不稳重的小辈彻底没了脾气,好声好气给张昭赔礼道歉,看人家的确没什么生气的意思,于是试探着给了他一个长史的差事。
还别说,有个能干的副手帮忙,身上的担子瞬间轻松了不少。
孙策和周瑜准备再接再厉把张也劝过来,可惜刚表现出些许意思就被吴景给拦住了,江东那么大,他才刚成为丹阳太守,在丹阳郡稳定之前经不起俩小子这么折腾。
张子布脾气好愿意听他们胡说八道,张子纲可不一定,周边郡县敌友莫辨,就凭他们手底下这点兵可撑不住别人轮番上阵。
小霸王被舅舅按住之后想了想,觉得的确是这么回事儿,虽然他和公瑾这两年可以仗着年纪小胡作非为,但是没准儿遇到和他们一样流氓的人不把他们俩当小孩儿看,到时候挖坑把自己坑了多丢人。
反正他们俩在外面那么长时间也没闲着,回邺城之后请功表能写老长一溜儿,今年把事情干的差不多了明年就没事儿干了,不如把张留到明年。
江东士子多,学风也不错,这才哪儿到哪儿,等他们俩将来被派到江东做官,世家大族也逃不出他们的手掌心。
顾、陆、朱、张,要拿哪个下手呢?
要不是还是张氏吧,左右张昭张都姓张,一笔写不出两个张,没准儿他们五百年前还是一家,大家都姓张,以后当同僚也能亲近几分,就这么定了。
孙伯符斗志满满,恨不得现在就能拿下江东,奈何年纪摆在这儿,他也就只能想想。
吴景刚成为丹阳太守不久,正是忙碌的时候,如今朝廷的政令传不到州郡中来,各路诸侯提拔手下人都是派人给朝廷送个信儿,也不管朝廷那边是什么意思,信儿送出去了就当朝廷同意了。
丹阳太守吴景是乌程侯孙坚的妻弟,丹阳都尉孙贲是乌程侯孙坚的侄子,俩人都是孙坚举荐过来的,有乌程侯当后盾,暂时没人敢找他们麻烦。
丹阳郡的位置好,西边是庐江郡东边是吴郡,北边是九江郡和广陵郡,南边是豫章郡和会稽郡,最重要的是,这儿是徐州牧陶谦的老家,陶谦手下那几千压箱底儿的丹阳兵就是从这儿带出去的。
孙策和周瑜来扬州后直奔丹阳而来,就是怕吴景守不住丹阳再让别人占了便宜,扬州刺史陈温在世的时候威望足以让扬州各郡信服,陈温一死,朝廷又没有派新刺史过来,扬州十一个郡国能分出十一个势力出来。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他们不尽早下手,等陶谦和刘表反应过来就来不及了。
更何况江东这边世族和山民本来就不好相处,先占个地盘慢慢来,什么时候主公腾出手来什么时候再办大事,现在先把目标放小一点,守住丹阳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