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5章(1 / 1)

永安帝立刻摇头:“还是罢了。朕看别人上天就行了。”

卓季理解永安帝作为古人对上天的忌讳和担忧,转而说:“也不知道我要的松蘑那些,潘将军他们采到没有。”

永安帝:“只要有,他们肯定能采到,朕下了旨,他们做不到就是抗旨。”

卓季揶揄:“要前朝的大臣们知道陛下您下了那样一道谕旨是因为我,怕又要说我是妖妃了。”

永安帝:“哼,你就真是妖妃,他们又能耐你何?何况你是不是妖妃,有些人心里自然清楚。朕已下旨让吴绍王和献逸王各出百亩良田给你,你想怎么做都随你。”

卓季吃惊:“陛下,您直接跟吴绍王和献逸王要地?他们愿意?”

永安帝:“他们还巴不得朕多跟他们要一些。你只管拿着便是。他们两人倒不是糊涂的,目前来看,朕可一用。朕在京郊的私田,回京后朕也交给你,但你得记住,不许存私房。”

卓季点头:“嗯嗯,陛下放心,绝对不存,绝对每一笔账都跟陛下您报备清楚。”聪明如他,自然清楚永安帝为什么不许他有私房。既然永安帝对他有了钱不放心,那他没有私房就没有了,反正他要钱的时候永安帝都会给他,他自己也用不到太多钱。只要永安帝管吃管睡,钱财什么的都是身外之物。

俣国大军在鞣吉城停了下来。后方的辅兵则开始在占领区退林变耕地,敢在雪季到来前抢种些农作物。潘北谷带着前锋队的战士们进山挖宝,顺便拉练队伍,俣国大军给了众人一种打算就此打住,不再继续横渡瀚江往秘多罗城进发的错觉。但俣国大军封锁了前往秘多罗城的渡口,占领区的战俘和塔尔金人被打乱分配到各个地方进行耕作。留在后方的伤兵,还能战斗的,就赶赴前线。不能再继续作战的,就留在后方看管那些战俘。

永安帝返回京城的时间也定了下来六月二十七。八月京都府秋闱的主考官为刘骞,翰林院学士,副考官为韶平秋。俣国的翰林,特别是永安帝这一代的翰林,清流到往往会被人忘记还有翰林这一文官。明宗皇帝时期,翰林院、都察院、内阁,对皇帝的言行举止的监督力度可以用“变态”二字来形容。在神宗皇帝过世后,明宗皇帝性情大变,官员被他杀了一茬又一茬,其中喜欢纳谏直言、挑皇帝毛病的翰林被杀得最多。所以明宗皇帝晚期,“暴君”一词就成了明宗皇帝的标签。

之后永安帝登基,翰林们的日子好过了许多。三王之乱,牵扯到其中的翰林不多,毕竟三王祸乱违背先王遗照,名不正言不顺,一向看重自身名声的翰林不愿与其为伍。结果到了程氏的“巫蛊案”,牵扯其中的翰林多达数十,皆因程家是从明宗皇帝之前就根深于俣国的大族。

虽说内阁、六部之首的官员多出自翰林,但经过这些事变,尤其是永安帝这一回绕过了翰林院直接下旨林燮山、吴绍王等人入内阁,也打破了翰林院的这一传统。林林总总下来,如今的翰林院,翰林们异常的低调,哪怕是之前有官员几次上奏永安帝过度宠爱顺一事,也没有翰林们出来跟风。他们虽然不赞成陛下过分宠爱某一侍,但在某一点上他们和陈长庚等人的观点一致。

陛下宠爱顺,但前有明宗皇帝言行,陛下并不算逾越祖制。翰林的责任是凡国家政治得失,民生利害,当知无不言。从这方面来说,皇帝近期的政令堪称明智,他们也挑不出什么错来。至于科学院,对翰林们而言,哪怕科学院的匠人们最高能得到从一品的待遇,那也只是待遇,而非货真价实的从一品官职,与他们的利益并无冲突,他们自然也不会反对。加之翰林院内不乏有子女在后宫为妃为侍的,就比如史芳云姐妹,所以对于后宫的一些事情,大部分的翰林都保持沉默,在大部分的带头下,其他想要发表一番意见的,也就不会做那出头鸟。

永安帝这一次任命翰林院学士翰林院的老大刘骞为主考官。一来是信任刘骞的人品,二来也是告诉翰林院的翰林们,朕还是十分信任尔等的,尔等不必如此小心翼翼。三来,能进翰林院的都是学识丰富之人,至少都是进士出身,由翰林院的老大来当主考官,也是名正言顺。

史芳云的父亲史可毓是翰林院侍读,虽然只是一个五品官,但却是翰林院内仅次于翰林院学士的存在。永安帝挑选史芳云入宫,便有着安抚翰林的意思。翰林是笔,用好这支笔,对于永安帝日后的各项改革会有莫大的助攻。只不过史芳云拎不清,永安帝虽然又挑了史芳秀,不过心里还是打算在翰林院另外挑选一个合适的人日后取代史芳云的父亲史可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