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秋楚云声在这儿打仗,商队们都敢别着脑袋来,这时候和谈了,那就更是要来了。毕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天下攘攘皆为利来。
只是大多数商队来是来,却大都是绕开这北地十二城的。
管家摸不准年轻东家的心思,只当年轻人锐气,好奇,再加上他们雇了镖局护着,也算不上多怕匪徒,便没再横加阻拦,顺着东家意思没改道,继续朝着不远处的栖凤城去。
到了快跟前,管家也看出不对了:“东家,这城里有人管?这城墙是什么弄的,怎么连个石头缝儿都没有……”
灰色水泥浇的城墙率先用在了北地的十二座边城上。城门高耸,栖凤二字悬着,新刻的,白底黑字,铁画银钩,一股凛然大气的锋芒灌注着,乍一眼看去便觉得与废城二字半点沾不上边儿。
年轻东家仰头看了那字儿一会儿,带队到城门楼下。
城门处有两个晋军打扮的士兵,看着年纪尚小,但面上却带着股子严肃的煞气,应该是碰过刀的。
管家一看是晋军,先放下了一半心。只是又纳罕,他们行商的朝中有人,怎的就半点没听说北地十二城重建的消息。思及此,管家下马,边掏入城费边找这俩小兵想套套话:“两位官爷……”
俩小兵见着人就是眼睛一亮,但看着管家掏银子,其中一个年纪稍大的立刻抬手一挡,道:“栖凤城不收入城费,路引拿来,到门楼子里登记一下,便能进了。”
管家一愣。
大晋朝刚立的早些年,也没这般盘剥百姓,大城小城都是随便进。但就打先皇起,世家做大,朝内蠹虫渐多,国库补不上奢靡的夜夜笙歌,眼见没钱花了,就有户部的某位天才大臣一拍脑门儿,想了个主意,收入城费。
起初一两文钱,先皇不以为意,百姓骂了几句,也不当回事儿。但天长日久的,如今就是外地人进个县城,都得交出一两雪白银子来。
猛地一听这不收入城费,管家差点还以为这栖凤城还管在大周手里头。
管家发完愣,就见那头年轻东家却已经到城门楼子底下登记好了路引和身份,招呼人进城。进城前,那负责登记路引的干瘦书生还笑着送了张单子,据说是城内的介绍。
“这栖凤城,还当真是建了新城……”
年轻东家看着单子边琢磨,边带人穿过长长的城门楼,跨入城内。
宽敞干净的街道纵横交错,修补整齐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家家小吃摊或小商铺临街立着,来往吆喝,自有一股人气儿。路上行人稀疏,大多干瘦蜡黄,一看便像是难民,但却是形似神不似,个个精神焕发,如这城池一般,由内而外透出一股勃勃的生机来。
车队的木轮马车都嘎吱一声惊得停了。
无论是商队的人,还是跟着护镖的,看着城内的景象都有点发愣,满面皆是不敢置信的惊愕。
那年轻东家也怔忪了片刻,旋即和同样吃惊的管家对视一眼,如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一般边进城边观察。
车队里也不断传来窃窃私语。
“都说这是废城,但瞧着可比江南的县城还规整……”
“这大道是什么铺的?好像都没石板缝,和那城墙一样,有这么大块的石板铺吗?”
“闻着有点香……那是卖什么吃食的?糖土豆?什么是糖土豆……用土和豆子做的糖?”
“瞧那边,还有学堂和武场!写着公立免费……莫不是不收钱的?世上还能有念书习武不收钱的好事?”
车队从栖凤城主干大街进来,一路新奇极了。
路边也有不少百姓瞧他们这些外乡人,那卖糖土豆的满大街都是,一听车队里有人好奇,立马就有几个挎着篮子追上来叫卖的。
年轻东家还注意到,除了百姓,城里大道上还有巡逻的,却不是官兵,而是一个个脑门上绑着红缨带的少年人,只是一队队走过来,却比他们见过的真正官兵还要整齐肃然。
寻了城里一间刚修好没多久的客栈住下,车队里一帮路上哭着喊着累死累活的人全都又精神了,放下行李就朝外跑。
日落天黯,年轻东家带着管家也在城里转。
吃过种下不久便可成熟的土豆,转过挥汗如雨的武场,又看了临街几家所谓的边贸商铺,再和巡逻的小少年们谈论两句,末了,年轻东家和管家坐在馄饨铺棚子底下,脸对着脸,目光相触,都藏不住眼底的讶然和沉思。
许久,管家叹息:“若十二城皆是如此,天怕是要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