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战报上所说,接到命令的李牧在这一周内调集了雁门关一切可用的力量,有一千三百辆战车,骑兵一万三千匹,精兵五万人,善射者十万人。随后迅速操练兵马,整理军备,在开战前烹煮了雁门关内半数的牛羊来激励将士。
匈奴的骑兵迅速,并且熟悉关外地形,来去自如,所以李牧用诱敌深入之计,组织军士在关外放牧。
匈奴人见状,将人马分成数十小股来攻,李牧佯装不敌,丢下几千士卒给匈奴。
单于头曼闻之,召集兵马前来进攻雁门关,本意只是常规的耀武扬威,毕竟雁门关固若金汤,李牧又是个擅长防守的将军,而匈奴大多是骑兵,并不擅长攻城。
这一仗打不起来!
单于头曼是这么想的,匈奴士卒也是这么想的,可是李牧不这么想。
匈奴人军临城下,李牧在左右两翼埋伏的兵马杀出,奇袭匈奴大军,杀得匈奴人丢盔弃甲,溃而逃之,死伤近十万人,单于头曼奔逃。
消息一经传出,举国震惊!
昔日对李牧的唾骂声销声匿迹,再没人说他是怕了匈奴。
许多人认为李牧这一仗的战绩不逊色于廉颇,二人隐隐有并列为赵国两大将的势头。
吴驹合上战报,心中凝重。
用兵如神!李牧这一手骄兵之计,足够寻常将领学一辈子。
“李牧确实是良将啊!他日在正面战场上,一定是棘手的人物。”吴驹感慨道。
之后的数天内,李牧集结了关内最精锐的人马,北出雁门,在大漠中纵横,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愈战愈勇,赵国上下对李牧歌功颂德,赞不绝口。
互市之计也正式启动。
在吴驹指使下,郭开进宫,向赵王丹请求派遣使者北出雁门,与外族商议建立互市。
“依郭卿看,谁可以做这个使者?”赵王丹问。
“臣以为,上卿毛遂口才过人,可以为使者!”郭开说。
赵王丹颔首同意。
毛遂其人,口才与胆量当世罕有,昔日长平之战结束后,邯郸危在旦夕,赵王希望与他国订立盟约,使平原君前往楚国,平原君召集麾下门客时,毛遂自荐,追随平原君前往楚国,在大殿之上持剑“劝说”楚王,才让盟约成功订立,保住了赵国都城不陷落。
平原君称赞他“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赵王也因此封他为上卿,掌管与国交往之事务,职位相当于秦国的典客。
赵王丹召毛遂前来,令他前往雁门,说服外族建立互市。
毛遂听闻,欣然同意。
倘若一个月前,他还要犹豫一会,但如今匈奴大败,单于跑路,襜褴被灭,林胡投降,东胡被李牧打得脑瓜子嗡嗡的,月氏吃瓜围观不参与。
眼下关外一片安宁,还有李牧大军庇护,他一个曾经敢威胁楚王的人,有何好怕的?非但如此,他前些天还正愁如何从互市之计中分润一份功劳呢,眼下正是瞌睡来了送枕头。
毛遂接下命令,手持节杖,率领使团离开邯郸,向雁门关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