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东暖阁:
朱瞻基见张忠接下了防疫的事情,不由满意的点了下头,笑着问道“你可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尽管说来?”
张忠沉吟片刻后说道“据臣所知,以往像修建九闸这类工程时都会征调京师以外的民夫,如今京师遭灾,多的是需要找事做的人,而且这些人求的只是一家人吃饱而已。”
“既然如此,陛下何不采取以工代赈之法,如此一来,既避免了京外百姓的劳役之苦,也减轻了朝廷赈灾的难度,灾民有事可做,也能让京师尽快安定下来。”
“甚好”朱瞻基思忖片刻后笑道“朕准了。”
张忠听了不由轻轻吁了口气,要知道这劳役乃是压在平头百姓头上的一座大山。
说起永乐皇帝,人人都赞一句文治武功,可是在朱棣的光辉事迹后又有多少百姓的血与泪。
朱棣为了从南京迁都北京,大修宫殿,又组织人力,南粮北调,还开挖运河,先后在山东征调数十万民夫,农民徭役负担沉重。
这才有了山东人民在白莲圣母唐赛儿的鼓动下,率众造反。
如今能够以工代赈,也算是个两全其美的法子了。
.......
张忠建议以工代赈后便离开了东暖阁,却并没有回英国公府,而是前往工部,如今修建九闸的民夫有了,现在还缺工匠。
待张忠来到工部,说明来意后,便在吏员的引领下向签押房走去。
“永春伯稍等,我进去通禀一声。”吏员恭敬说道。
张忠微微颔首。
片刻后吏员出来,笑道“吴尚书在里面,永春伯请进吧!”
张忠听了一愣,他原以为见他的会是管理修建工程的营缮司郎中,没想到竟然是工部尚书吴中。
不过待张忠想起有关此人的传闻,便有些释然了。
话说这个吴中自永乐年间起便是工部尚书,到了如今也有二十多年了,他的资历自然是不用说的。
但是其人在外的名声却不好。
吴中不体恤工匠,又迷恋声色,多算计,因此舆论都鄙视他。
而吴中今日愿意因为工匠这点小事,见张忠,恐怕也是因为张忠是朱瞻基身边的红人,吴中有意交好。
张忠想明白这点,便不再迟疑,进入了签押房。
待两人见过礼,吴中与张忠便各自坐好。
“想来先前吏员已经将我前来工部的目的告知了吴尚书。”张忠啜了一口茶,直接了当说道。
“你要修建九闸的工匠,这个容易,我会交代营缮司郎中给你办好。”吴中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