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三国:开局被活埋,灵帝扶我登基> 第二百五十二章 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五十二章 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1 / 3)

唐代的「军神」李靖曾提到过:

——「所谓阵法,万般变化,皆起于度量方圆矣。」

正是因此,柳羽写的这些「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天地三才阵」都是扯蛋…是「唬人」用的。

事实上,在汉末这个时期的军阵无外乎就两种,一个「方阵」,一个「圆阵」,布阵的方向也只有两种。

偏向进攻时用方阵;

偏向防守时就用圆阵!

先说「方阵」,从商周时代开始,常规的军队建制中就分为左、中、右三军的长方形队列。

这样做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好处也很明显。

第一,训练起来容易;第二,队形不易散乱,导致踩踏崩溃;第三方阵行军还能给对面一种整齐划一的压迫感,就像是后世大阅兵时会采用的方阵一样。

至于所谓的诸葛亮的「八卦阵」、军神李靖的「六花阵」等等,更多的是战场上,调度各个方阵产生合力的行为…需要极强的临场应变能力!

指挥时,往往最中间的阵眼处站一个大将,大将不能轻易动,阵型的变化通过军旗的变化,而使得周边那八个方阵上开始变化。

这是唐代军神李靖的打法…

和「李二」那种动不动就「我来组成头部」,先轻骑诱敌,再绕后暴击流打法不同,李静更主张指挥画面中的这种阵法布局,通过方阵调度推进,带领唐军一步步的堂堂正正的碾压过去!

至于…

诸葛亮的「八卦阵」因为失传的缘故,没办法与李靖的「六花阵」比较,但根据古籍中的描写,无疑…八卦阵更高明一些。

简单点说,诸葛亮布出八卦阵,更多考虑的是蜀军与魏军作战的痛点,魏军有大量骑兵,而蜀军多为步兵,且擅长弩兵,他推演兵法,做八阵图,把阵法和蜀地多山的自身地理条件结合,教授部队怎么在山地进行扎营,然后利用地势将短板化为长处,充分发挥步兵的特点,有效打击敌军。

这相当于在二维平面的方阵基础上加上山地高度,变成3D建模,给曹魏来个立体打击。

也将步兵对骑兵的劣势,改为优势。

这也就是为何,当季汉政权灭亡后,司马昭会立刻派亲信去蜀中学习、寻觅,就是要第一时间保存诸葛亮的这套二维平面上的3D打击的手段!

…以此推演。

柳羽可以清楚的得出结论,北伐乌桓,若是处于进攻阶段,那一定要在地形上做文章,尽量依托于山地…以方阵建立更广阔的打击面儿,如此方能得胜算。

至于…第二种阵型…

——圆阵,作用更大。

而要了解圆阵,就必须了解,为何圆阵更偏向于防御。

简单点说…

从几何性质上看,组成圆阵后,我方迎击敌人的接触面就形成了一条弧线,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敌军的打击面,缩小我方的防御线,队形也就更密集,防守效率也更高。

如果我方后面有深丘可依托,就能更进一步形成半圆形,防御线再度缩小,队形也变得更加密集!

这也是为什么孙子兵法中提到——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混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由此可见…圆形的防御可堪称「固若金汤」!

这也是为何当初垓下之战,项羽被围后只带八百骑突围,面对韩信的三十万大军,一路砍杀下只剩下二十八人。

想要靠这点人打反击,是不可能的。

所以,为了进一步杀出汉军的包围,项羽率领着仅剩的二十八骑结围圆阵,进行最后的防御运动战,结果还真就让他…闯出重围。

从这一条也能看出…圆阵的可怕。

三国时期…

曹彰、田豫北伐乌桓时,遭遇敌人骑兵袭击,田豫便让将士们把战车围成圆形,弓弩手以战车为掩体向外射击,同时他领步兵错落分布在战车的间隙处,防止敌人冲散阵型。

面对这样扎实的圆阵,乌桓的骑兵竟损失惨重,最后也只能失望的离去

再比如,北魏末年高欢讨伐尔朱氏之战,因为攻打邺城失败,只剩下战马不到两千匹,步兵不足三万人。

他们在韩陵山被敌军追上,高欢就下令让部下结成圆阵,把牛、驴等牲畜连起来堵塞道路,结果把敌人的进攻全防了出去。

基于这种相近的思路,到宋太宗时,为了抵抗辽阔的骑兵,他创造了极其复杂的平戎万全阵,把战车连接起来,作为障碍物,并在战车上增设许多拒马木的防御体系,主要作用,也是阻挡辽国骑兵的第一轮冲击。

说到底,柳羽并不懂兵马,他只能提供宏观上的思路…去帮助这个时代的能人,让他们能扭转步兵对骑兵的劣势。

而这些「圆阵」基础上,一次次有迹可循的战绩…可以为柳羽提供许多参考。

「张燕将军似乎很擅长骑术吧?」柳羽手中的笔一停,冷不丁的一句话冒出。

啊…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