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他养的鱼死了一条,在后院池塘捞鱼。”
江舒亦便去了后院。池塘浮着一条翻肚的金色鲤鱼,外公站在青石板岸边,正用捕鱼网拨弄水面。
池塘水深至膝盖,淤泥遍布,江舒亦挽起裤脚,接过网,“我来捞吧。”
外婆拿了双胶鞋给他穿。
“不用。”
“池塘里脏得很,树枝啊碎瓷片啊虫子啊,说不定还有水蛭,穿胶鞋安全。”
江舒亦提醒道,“外婆,我橡胶过敏。”
外婆有些讪讪,“我记岔了,以为你大豆过敏。”
“我妈大豆过敏。”
江舒亦将死鱼处理掉,回房间冲干净腿上的淤泥。听到敲门声,他顺嘴道:“”
“回来了就用中文,”外公催促,“你表舅舅表姨他们到了,出来吃饭。”
何家家大业大,祖上能追溯到清朝名士。外公有好几个兄弟姐妹,早年投身生物学、医学、工程学等,在各自领域都出类拔萃。后面几代基本走他们的老路,虽有起有落,但称得上传统高知家庭。
吃饭时聊天,内容大多围绕职称和孩子学业。江舒亦对他们的记忆只停留在亲戚名称,比如舅舅,小姨,表哥和表妹等。
他夹了块莴笋,细嚼慢咽,安静地听他们说话。
“小涵准备申请美国名校的研究生offer,在犹豫选哪里,我建议他去加州,要不就去马萨诸塞州。”
“加州挺好,我有一个老同学在那任教。马萨诸塞州也不错,上次我应邀讲学去过,环境优美,学术氛围很足。”
“诺诺啊,忙着呢,搞的生物研究快出成果了。”
……
“舒亦你呢?”表姨看向江舒亦,“听说你在A大交换一学期就回英国,毕业以后什么打算。”
江舒亦敷衍了事,“没什么打算。”
“文学专业我了解,国内体面点的大多进体制,或者深造进大学教书,你定居英国,选择面说不定更小。”表姨劝道,“C大是顶好的学校,要提早做规划,浑浑噩噩可不行,不要等毕业才发现机会都溜走了。”
她满脸得意,“这你得向我家小涵学习,他也读文学,走一步算三步,C大只是他的备选方案……”
江舒亦对这种自诩长辈,在饭桌上苦口婆心告诫,实则炫耀的行为充满反感。面前的饭菜失去了胃口,他放下筷子擦手,纸巾放在桌尾够不着,便从背包拿湿巾。
表姨眼尖,看见了里面的样书,滔滔不绝,“这书是Hogan新出的吧?我听小涵讲过,他们学校文学院的老师都在看,列成了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