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缝纫机在三转一响里也算贵重的,谁家闺女嫁人能带上一台缝纫机那在十里八乡都是有脸的,到了婆家也能挺直腰板说话。整个云山村也就那么三四户有缝纫机,而且一般都是不外借的。
多学点技能未来就多一份可能,冬雅也没想到自己的帮忙能换来这样的好机会,二话不说就应了下来。
她学什么都认真,珍惜每个来之不易的机会。选择下乡后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城,回城后也不知道那边会是什么日子,多学点以后说不定还能利用这些来赚钱,总归是没错的。
顾大嫂记着那恩情,如果不是冬雅她也不知道得等多久家里人才会回来,那会晚一分一秒都是凶险,教冬雅也教得认真。
她爹以前是在成衣铺做裁缝学徒,一门好手艺也没什么传男不传女,顾大嫂多少学了点。见冬雅认真上手也快,她也没藏着掖着把好的都教给冬雅了。
知青点和村里的人知道这事后,也只能感叹沈冬雅好运气有福气,能学踩缝纫机可不得了。像城里成衣铺如果有招人,也是能跑去赚钱的,比不上厂里职工,也比田里种地的要好。
羡慕有的,嫉妒的少,那是人家的机遇。
进了腊月,冬雅在为分粮分钱而高兴,或者说整个村子大队都笼罩在喜悦中。
拉上那粗布帘挡住对床和隔壁的视线,只留下靠窗那边的缝隙让些许白光溜进来,沈冬雅拿着手上一张大团结和几张零散的钱票,特别满足。
这次她分到了十六块七毛七和二十斤粮食,这可都是她自己劳作换来的。
她们满打满算到云山村来也就五个多月,其中过了秋收后就不怎么下地干活了,真正赚工分的还得是前两三个月。沈冬雅踏实,做农活的把式越来越标准,每回都能得七八个工分。
像这次按照工分分钱分粮,就比张雯要多一点。
二十斤粮食的话各自收着,每月拿出一定的量放到厨房里给知青点煮饭用。这二十斤粮食肯定是不够明年吃的,知青点那些干了一整年的知青分到的粮食也不够吃,纷纷在村里收粮食。
谁家都不嫌粮食多,但也有缺钱的愿意拿粮食来换,双方一拍即合。冬雅也跟着换了五十斤粮食,把分到的十六块七毛七贴进去后,还得再补点。
准备好这些,就踏实地准备过冬过年了。
晚上盖着家里打的棉被,刚躺进去还有点冷,过会就变得暖烘烘的了。
冬雅窝在被窝里,有点想家了。就像她信里说的,冬天里每次盖着家里的棉被,都会想起爹娘想起家。
腊月二十六杀猪分肉,村里热闹起来,年关的气氛一下就齐全了。老百姓嘛,不管有没有钱日子穷不穷苦,这年还是得过,要开开心心地过。
知青点这边好很多,大家凑了钱多买了斤猪肉,还买了一只五斤重的鸡,一条新鲜的鱼。
平时肯定是舍不得钱的,但过年嘛,一年也就一回,咬咬牙吃点好的,明年才有信念继续守着这片土地干活。
除夕这晚菜色特别好,有炒猪肉片、蘑菇炖鸡、红烧鱼、鸡蛋羹、腌大白菜、鸡汤,还有十成十精米煮出来的软糯米饭。
这顿饭所有人都帮忙了,拿锅铲的是厨艺最好的两位知青大姐,剩下的人帮忙打下手,切葱姜蒜啊打蛋啊切鸡肉洗鱼啊,还有端盘装饭的。
那诱人的肉香味从厨房灶台飘到饭桌这边,溢出窗外,好在这个点没人经过,知青点又住在村头这边离村里远,不怕别人羡慕。
所有人围坐在一桌,笑着感叹:“好久没有吃过这么丰盛的饭菜了,这过年就是不一样!”
“那可不?又是鸡肉鸡汤猪肉鱼肉的,平时能有个鸡蛋羹都很不错了!”
“最怀念的还是这满口糯香的白米饭,天天吃地瓜和玉米馍馍实在是腻了!”
大家深有同感。知青点里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吃集体饭的,像正常给钱交粮食的一起吃都是□□米掺和着糙米的米饭,有些条件差点单独开伙的多数时候是吃地瓜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