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员外,全名成大寿,要比李三祝年长两岁,身宽体胖的,有名的笑面人。听说祖上逃荒,那时候就有不少家资,后来,在上河镇落了根,几辈子人积攒下来,家底颇为丰厚。家底丰厚了,宅子几番修整,不比县城大户人家差了。
要说,之前两家人天差地别,不该有什么交集才对,可成员外这人,小那会儿喜欢到处晃荡。衣裳专门挑了麻布衣裳,也不让仆从跟着,说是为了能结交到真心朋友。没事就总爱往离家远些的村子上跑,一来二去,就认识了不少人。一开始,人家见他面生,心里好奇围着他转,时间一长,大家一熟悉,乡下孩子又都要帮家里干活,就没人爱搭理了。
就是这时候注意到的李三祝,又认识了喜欢往山林子里钻的李二祝,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三人结成伴了,三五不时的,往山上跑一趟。就是这时候,三人结下的总角之谊。
后来,知道了成大寿是谁家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来往才少了。
近一年,两家人又有了些来往。成家的小公子和李长安都在县城蒋夫子家里读书,平日都是师兄弟称呼,关系还不错的样子,家里人就都知道了,一打问,说是谁谁谁家的孩子,就都知根知底了。李长安读书,要比成公子多几分灵性,成大寿还专程上门拜访过。
李三祝上门,一说明来意,成大寿就提议说,“你不如一步到位!咱们镇子,虽然比不了县城,可终归是咱们的根。孩子们将来能耐了,能去县城还是府城扎下根基,也不能轻忽了祖宅这边。”
因着两家小子的关系好,李三祝家里的情况,成员外多少能清楚一些。就像种果树这事,家里头太忙,李长安空闲,也不去书斋抄书了。成公子,别看他家不缺银钱花用,除去笔墨的花用之外,想存点私房钱,还得自己努力。在县城,两人都是结伴去书斋抄书,落下他一个人,回家不免就嘀咕两句。
怕是银钱上为难。
成大寿问李三祝,“果树如何了?你家的菌蕈着实不错,不如多加盖两间屋子,品种多弄上几样。门路你不用担心,外县我也认识两个人,到了冬季,这东西只怕你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