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有上梁请客的风俗,请的人里面包括监工建宅子的大小师傅,帮忙干活的多是李家村人,也在此行列,再加上前来恭贺的亲朋。
这样一来,起码要开几十桌酒席,红缨没担过这样的大任。
李秋岁就提议说:“不然,就去县城酒楼里请厨子过来?”
县城请人,得抛费多少银钱啊!
柳氏一摆手,“村里请席没那么些讲究,饭食肉菜管够就顶好,红缨那手艺尽够了。花俏菜样咱一个不用,能省不少功夫!再把你奶请过来坐镇,她老人家见识过大场面,之前村里人请席,好些都过来请教呢!”
肉菜这些都得提前准备上,柳氏又说李三祝,“当家的,你赶紧去刘一刀那里,直接让他帮咱宰一头猪。”
李三祝这边去找刘一刀,李家村买山头的那些人陆续回来了。
马遛子先跟里正去的县城,村里有人听到信儿了,都担心自家买不到好山头,前后脚都追去县城了。
吵吵嚷嚷去了那么些人,惊动了主簿大人,县太爷也就知道了。
县太爷知道李三祝这人,听说跟府城郑家有点关系,两年前县衙派了差役组织青壮打猎,回来说是遇见郑家小公子了。
他出身寒门,郑家的门楣自然高攀不起,可让他专程去见个黄口小儿,又实在弯不下腰。
上半年,都到了五月份,李三祝过来办理买山头的契书。左右,临山县旁的不多,就是山头最多。抛开郑家的面子是一回事,又有朝廷的文书鼓励开荒拓商。
于是,半卖半送给了一整个山头,不成想这就有收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