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二人分头行动,诸葛亮开始制作运粮的用具,沈晨则前往褒斜道选定据点。
这件事情关乎到北伐能否顺利展开,马虎不得,因此沈晨十分用心。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的时间内,他顺着褒斜道再一次北上至斜峪关,沿途六百里,命令士兵选非栈道处,修建营据。
而栈道往往都是几十里一个阶梯,为防止车轮过不去,他就命令在凿壁上用凿子开出石洞,遇到来送粮的士兵已经到了,但前面来接粮食的空车队还未到,就可以先把粮食放置在石洞据点,再往返回去。
相比于修筑栈道,开石洞可简单得多。因为栈道就是在悬崖上挖出石洞,然后用木头并列出道路,下方还要挖出洞口,用卯榫结构将下面的支撑木与上面的木头连接组成。
古先民不仅在智慧上令人叹服,在劳动结果上,亦是令人惊叹。至少像这样在悬崖上开辟的栈道,即便是机器来都不一定能做好,古人却能做出数百里,可见为了这些道路,他们用了多少人力物力,才能修建出来。
等到章武四年六月份,沈晨从斜峪关回箕谷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诸葛亮在箕谷建立起了营地,一辆辆四轮手推车放在了箕谷外的道路,手推车上放着两个方囊,然后被士兵们推上栈桥,往前线运送。
步行来说,人每小时能走四到五公里左右,褒斜道全程是六百汉里,折算成公里,大概是二百五十公里的样子,步行速度以每天十二小时来算,可以走五至六十公里,最多五天就能走完。
褒斜道的优点是近,缺点也很明显,太窄了。只能容纳两个人并行,旁边就是悬崖,连扶手和头上的遮雨板都是沈晨去年的时候,吩咐李严做的。
李严派人重新在栈道的上方开孔,每隔几米一个孔,用木棍连接着,再用木棍将下面的栈道连接,上面铺木板。
这样栈道悬崖一侧就有垂直的木棍做扶手,然后中间用一根铁链穿起来。如此一来上面的木板就能够防雨水,防止木头受潮腐烂或者运粮时下雨打湿粮草,对于下面的栈道来说,也会更加稳固。
此刻箕谷营地下方,诸葛亮带着沈晨等人来到了褒斜道入口处,指着上坡道:“你们看,此推车用四轮运粮,在栈道上又平稳又安全,上置两个方囊,载重五斛,褒斜道六百里,以每三十里一据点,人可以两个时辰就能够往返一次据点,每天六至八个时辰,一人可以至少运十五斛粮草。”
沈晨看过去,就看到数百名士兵按照一字长蛇阵,排列成一排,推着像超市手推车一样的小四轮车沿着道路前进。三十汉里是十二公里,往返二十四公里,人走快点确实可以四个小时走完,以五百人的推车规模来算,每天能运粮食七千五百石。
而褒斜道六百里,就是二十个据点。每个据点安排五百人,一万人每天往返运粮七千五百石,一个月下来就是二十三万石粮食左右。虽然不够十万大军一月消耗,但问题是他们还可以加人呀。
比如每个据点再加五百人,这样一月运粮就能翻倍达到四十六万石。整个褒斜道就有两万人在来来回回地不断推送粮食,前线的粮草自然源源不断。
看到这一幕,沈晨惊讶不已,同时又觉得惭愧。
作为后世人,居然没有想到这种流水式运粮方法,实在是有点丢穿越者的脸。
但他也佩服诸葛亮的智慧,便说道:“兄长此法确实好啊,如此每人每日运送十五石,每个据点一千人,日运粮便是一万五千石,栈道上只需要两万人每日往返三次,足以十万大军每日用粮了。”
诸葛亮笑道:“因其每天都流动于栈道之上,所以我将此运粮法命名为流马。”
“流马?”
沈晨一头雾水。
他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里面说木牛流马是一种长得像牛车自动行走的玩意儿,怎么就一手推车?何况木牛流马难道被不是一种东西吗?咋还分开命名了呢?
是自己改变了历史,还是电视剧里骑木牛的司马懿是瞎扯淡,真实历史上的木牛流马根本不是电视剧的造型?
另外话又说回来了,流是指每天都流动在栈道上,那为什么叫马呢?
“不错。”
诸葛亮点点头道:“我还根据晓卿伱做的齿轮,研制出了一种可以转向的木牛,此物能载一岁之粮,日行三十里,而人不大劳,就在那边,晓卿你随我来看看。”
沈晨顺着他指的方向,一路来到了箕谷军队营地后面,就看到营地上摆着一种车具,上面是一个巨大的车厢,下面一脚四足,就是一个轴架,下面四个轮子,有点像那种办公椅,但比办公椅大得多。
“此物就是木牛。”
诸葛亮指着那个车具说道。
沈晨就更疑惑不解了,问道:“兄长解决了转向问题吗?”
“是的。”
诸葛亮点点头:“我在里面安装了齿条,用齿轮将前面两个轮子变成活动轮,转向的时候车轴会自动根据前面的道路进行来回转动,从而实现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