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崔乙尚在班房里,见叶永甲亲身赶来,慌问何故;叶永甲便将先前所议之事与他说明,询其意见。
崔乙素来敬崇他,又不愿犯颜直谏,只是笑着附和道:“大人此计可得两全,还作何犹疑?至于蔡老,他也并未有错,不过是平生稳重,不敢走险罢了。”
于是永甲更坚己意,即着书办撰写回信,叫专人火速带去,蔡贤卿也无可奈何。
万羽之苦等两日,终见了信,虽然忧虑他这欲断不断的心态,但毕竟准许了自己的计划,也算喜事一桩,因而不作多想,专注地去应付眼前的事情。
万羽之最关心的,无非是朱养瑞捐献出去的千余亩学田。自从他翻阅起了官府的籍册之后,发现这各种记录都在印证着先前的猜测,便决定将此作为突破口,以期顺藤摸瓜、一网打尽。
他第一时间想到了那两位小吏,即派其中一个稍显干练的,前往汝宁刺探情报。小吏自然卖命地为他做事,不两日就带了消息回来,详尽地禀告羽之。
原来朱家修造的那些义学规模并不大,不仅屋宇窄陋,请的学究也是一知半解,毫无修养,怎么看也不值得千亩良田来维持;至于义学的周转经营,则尽归于‘斋’,斋中设斋长三人,都是被汝宁儒学选派而来,共掌学务。
万羽之听了这些,却不觉得有丝毫惊讶,不慌不忙地问道:“既然如此,可获知了斋中钱粮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