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万历佑明> 第四百四十四章 内阁分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四十四章 内阁分工(2 / 4)

刘应节则笑道:“让海瑞任大冢宰,的确可见天子圣明!”

王锡爵瞅了刘应节一眼,一时跟着笑道:“是啊,我刚才没想明白,但现在算是想明白了!”

申时行只是微微一笑:“能明白就好,那就按制,先请预定阁臣尚书到内阁来问话,如此也好定好整顿佛寺一事。”

原来,自拟旨的事由侍御司代行后,内阁就完全从秘书性质的机构,变成了行政性质的机构。

虽然内阁不再负责直接拟旨,但却和枢密院一样,可以在皇帝正式下旨前,和新任命的内政系统的文臣公卿重臣进行谈话,交流想法,然后根据交流结果对皇帝手谕进行评议封还,让皇帝重新钦点。

这样做,是为了便于开展工作。

毕竟皇帝钦点的官员任命不一定合适内阁执行政策,如像历史上有些文官在成为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后就会刻意掣肘内阁,让改革在进行不下去一样。

历史上,万历中后期最严重的内政弊病就是吏部与内阁争权。

而且,这一争权到后面竟严重到吏部为了证明自己比内阁选人公正,不惜用抽签推荐廷推大臣人选的方式来逼内阁放弃干涉廷推!

这种方式无疑是自爆。

虽然的确杜绝了吏部卖官鬻爵的可能性,但也破坏了筛选机制,抽签抽上来的大臣往往并不比人为选择上来的好,甚至因为抽签不确定性高,导致内讧更严重。

因为抽签抽上来的官员里,往往既有支持某一政策的,也有反对某一政策的。

朱翊钧也因此没有打算在大明追求绝对的公正,所以愿意给内阁干涉人选的权力,如历史上唐宋群相制时代,宰相能否决一项人事任命一样,以达到能够上下一致支持某些改革的目的。

不过,朱翊钧只是把自己在正式下达旨意前可以驳回自己主意的权力给了内阁这个机构,而非某个人,也是为防止大奸似忠且段位太高的权臣独相出现,而让自己这个皇帝都不能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