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一脸深沉地回到教室,只不过一个埋头开始写作业,一个喝完整杯冰咖啡,翻看手机沉默几秒,突然扇开空杯,起身摔门出了教室。
教室门“砰”的关死那刻,魏惜的笔尖顿了一下,一滴眼泪落在未干的笔迹上,墨水很快晕染开,给整洁的卷面留下无法抹去的痕迹。
薛凛始终没回来。
中午放学,宋泽臣来找魏惜,眼里满是责怪和失望:“魏惜,你知道他昨天等了你一夜吗?他还提前给你订了条三十多万的项链,七号那天中午,我和他就是出去取项链的,你也太过分了。”
魏惜怔了怔,恍惚了一下,然后淡淡道:“我不知道。”
她心里有些酸涩和柔软,但同时她开始理解薛凛对她所作所为的鄙夷。
三十多万的项链,他随手就买了,五千块对他来说,也就是出去吃一次饭的钱。
为了这点钱,做那些事,在薛凛眼里简直是不可理喻,太low了。
或许人生没有大起大落之前的她,也会这么想。
如果他们更早在一起,可能就没有这些矛盾。
但是现实就是这么戏剧化,他们如今不在一个层面,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思维模式。
这种巨大的落差造就了无可弥补的鸿沟。
她还没来的及走入社会,就已经体会了差距的残酷。
宋泽臣轻嗤:“那你肯定也不知道,我魏叔转移资产的方式也是薛凛让我透露给你的,他为你做了那么多,真不值得。”
魏惜目光一垂,手掌轻轻盖住卷面的泪痕:“宋泽臣,你耽误我写作业了。”
宋泽臣忿忿离开。
还是这个周一。
韩春平把西尧受伤,以及污蔑魏惜的事情跟校领导汇报了,她主张严肃处理西尧,对这类恶性污蔑决不轻饶。
校领导果然没同意,只说让两家家长坐下来谈谈。
韩春平心里明镜似的,学校不想让这种事情发酵,只想息事宁人,而且魏惜的爹指望不上,妈妈性格柔善,耳根子软,在西尧家长面前讨不到什么便宜。
更何况,魏惜明确要求,这件事不能让姜颂辛知道。
韩春平知道她家里情况复杂,也尽量尊重她的意见,但这样一来,两家家长见面谈都做不到。
而西尧有做上市公司法务总监的父亲,大医院外科主任的母亲,两人的社会经验和背景,对魏惜本身就是一种压制。
哪怕西尧家长完全不搭理不回应,就凭魏惜现在毫发无损的样子,也无可指摘。
更何况那个污蔑据说只有薛凛和宋泽臣听到了,传播范围不广,而这两人都是西尧的朋友。
魏惜几乎没可能要个公道。
所以又回到了韩春平问薛凛的那个问题,怎么办。
她自然是偏心魏惜的,但西尧的班主任也向着西尧。
一口一个西尧动了手术下不来床,孩子年纪还小不是有意的,魏惜也没什么损失,赔礼道歉就可以了。
韩春平沉着脸,差点跟同事闹翻。
但这世上就是有很多无奈,如果魏惜父母没离婚,她还是魏铭启珍视呵护的千金,家里有男性家长出头撑腰,争取权利,这件事不会不了了之。
后来还是薛凛跟西尧家长说了,沈舒怡当着几位老师的面,说了西尧两句,让韩春平代为道歉,表示愿意找同事给魏惜提供心理疏导。
西尧哭得楚楚可怜,一边说自己只是应激反应,知道错了,一边又说腰疼,难受,害怕。
沈舒怡转过脸来,就开始为女儿辩解,叫屈,心疼。
一群人在没有魏惜的场合,唱完了这出满足自己道德感的戏,事情就结束了。
薛凛冷眼旁观,没立场谴责沈舒怡心疼自己女儿,只是那一刻,沈舒怡在他心里的形象似乎变得普通了。
韩春平把处理结果告诉魏惜的时候,魏惜表现的很平静,似乎没什么不能接受。
那晚的激动和愤怒好似是另一个平行时空的事,她走的时候,还贴心的帮韩春平带上了门。
但薛凛却知道,这事在魏惜这儿绝对没完。
让她忍气吞声,比杀了她还难受。
果然。
盛华一中一直跟海外高中有合作项目,每年,海外各校都会派人来盛华,选拔一名学生去那边交流,同时也送来一名学生学习中国文化。
之前薛凛就去过一次,为期一个月,还得到了该校的校友徽章和认证,这是将来出国留学都能加分的经历。
合作的学校当然也分三六九等,最普通的在边陲小国,教育水平还不如阑市的普高,最好的圣沃斯兰贵族学校则不管教育,福利待遇,校友圈子都独一无二,学校里多是各国富商,官员,乃至王族贵族的子女。
西尧所有科里,就英语最好,她早就认准了圣沃斯兰,打算追随薛凛的步伐,趁着寒假,去那里交流一个月。
当然,她也不只是英语好,她还有爸爸给她弄来的国外知名教授的推荐信,沈舒怡给她挂名的几个专利证书,以及其他证明自己实力和能力的奖项。
对圣沃斯兰,她胜券在握。
就连她的班主任都认为,放眼高一高二,这次机会非西尧莫属。
圣沃斯兰代表来的时候,照例向全校发出了邀请。
但大家都默认,只有高一高二的学生会报名,因为高三生马上就要高考了,艺考选拔和提前批次申请也纷纷开始,根本没有时间去交流。
面试那天,大型会议室里有二三十个学生,大部分都是玩票来的,手里空荡荡什么材料都没带。
其实也能理解,不是所有学生都有实力攒下那些证书的。
西尧看了一眼,心里稳了几分,然后开始反复背诵早就准备好的英文自我介绍。
就在面试即将开始前,魏惜抱着一摞证书,云淡风轻地走了进来。
她将证书随意一放,开始闭目养神。
虽然对高中大多数学生来说,年级之间泾渭分明,几乎没有接触,但每个年级的第一名,还是全校闻名的。
其他学生惊呆了——
“那不是高三的学姐吗?”
“高三实验班第一吧,这届为学校冲刺省状元的。”
“不是,她来干嘛啊,她都要高考了,就算出国留学也该读大学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