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很快出炉,放入天书,检视分析,成分基本符合标准。
一看时间,竟然只过去了两日。
·
第二步,做印刷设备。
从宋元直到八百年后的清朝,使用最广泛的印刷技术始终是雕版印刷。但雕版只能一页一版,错漏很难更改,木板易被虫蛀,板材费料多,占用空间大,换成金属板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相较而言,活字印刷术更为先进。预先制成单个活字,印书时,只需检字排版,完成校对,马上就能投入生产;用完之后,把活字拆下放回,下次还能重新排版印制别的书籍。粗略估计,印刷速度比雕版快了将近十倍。
然而,目前的活字印刷工艺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活字材质,泥、木活字易磨损,投入远超过产出,没有检测设备,制作铜、铁、铅等合金活字时不好把握成分比例,模具不是太软就是太硬,金属制品跟传统水墨也不适配,印品容易出现深浅不均、单字脱落、行列歪斜的现象。
二则是汉字太多了,仅常用字就有七千,活字的检字程序却只能是“以人寻字”,很考验工人的个人能力。
综合来说,活字印刷在质量和投入产出比这两个极重要的方面都不如雕版印刷。
所以,如果要用活字印刷,就必须先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配好活字的材料。
这个最简单。
天书神笔在手,原材料亦是充足,直接把铜、铅按不同比例混合调配,试着做出字模,择其最优者,逆推还原,即可得出手工制作的方法。
二是简化造字的工艺。
这个最关键。
参考现代印刷工艺,先制作钢模字范,再用钢模冲制铜制字模,最后用字模制作铜铅合金活字。钢模、铜模都不易磨损,可以反复使用上百次,刻字的程序就大大简化了,这也正是周不渡首先炼钢的原因。
他用这个方法试制了十块钢模、铜模,产出十版活字,结果证明,速度、产量和成品质量都远高于手刻雕版及泥、木活字。
在此基础上,还要减少造字的工程量。那么,就把汉字分为常用、次常用、少用、罕用四类,造字数量依次递减。一套活字,只需预先制作三千个常用字,两千个较常用字,五套活字共用两千个少用字,罕用字则随用随刻。应付日常印刷,八千余字已经足够。
而后,要确定活字的字体。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大众审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书籍的销量,周不渡自知审美品味较为小众,便在这个环节上卡了壳。
所幸,长安城北抄书匠房清妙于书法一道造诣颇高,看过越千江带来的时新书籍,分析说:“现下印书的潮流与唐时相差不大,几乎都是模仿名家手写笔迹,主要使用欧、颜、柳这三种字体。”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都是唐代的书法家,再带上元朝的赵孟頫,合称“楷书四大家”,他们的字体经过了无数代人的检验,的确十分经典。
但房清妙喜欢颜体,鱼玄机喜欢柳体,范缜则偏爱欧体,三人讨论得热火朝天,相持不下,催着周不渡和越千江投票表决。
都是楷体字,周不渡看着感觉差别不大,便说:“都好看,都刻得了,你们各做各的。”
“都好看?那就是都不喜欢。”鱼玄机调侃道,“还好只是选字体,若你对人也如此博爱,罗刹可得郁闷了。”
软刀子shā • rén,死不见血,说话之道还得看大姐。
周不渡怕了她了,不得不表明态度:“手写的字体美是很美,但要刻得漂亮、得其精髓,对普通刻字工人未免要求太高。做买卖不是写书法,我不太在意什么楷书行书、欧体柳体,产量大的东西,质量稳定才是关键,首先要大小相同,其次是方正端庄,确保字迹乌黑、光洁就行。”
简言之,需要规范的印刷体,便于印刷,利于推广普及。
他认真写了几行字作为例子,这回倒没那么“错落有致”了,只是模仿明代成型的宋体字,横平竖直,末端带有衬线。
这种字体在雕刻时很省功夫,印出的字迹简洁清晰,在流传后世的明刻本里最为常见,但缺点也很明显——字的风格偏硬,少变化,多匠气而无shén • yùn,饱受文人诟病。
果不其然,房清妙的脸色有点微妙了:“这……不太讲究吧?”
范缜却说:“挺好,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也没用。”
鱼玄机见范缜摆出准备辩论的姿态,当即笑着打圆场:“行了行了,我看着挺好的,回头我们帮你……设计,是这么说的?”
“对,设计,多谢姐姐。”周不渡赶紧结束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