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7页(1 / 1)

“那真是难得的缘分了,我看魏大人对他很是照顾。”

“可能魏大人是看他容貌相似,起了亲近之意。”

陈有福点头,也觉得只能如此。魏桓来永州做主考官,陈家自然要有所调查,若他和刘衡是亲戚,没道理陈家会一无所知。

酒过一半,魏桓问刘衡道,“二郎,你今年十六了,可有表字?”刘衡履历中未提及,杨舒达和座上其他举人们也未有人称呼他,自然是没有的。

一般男子要到二十岁加冠之时,才会有亲长赐字,刘衡才十六岁,当然没有表字。不过他现在已经中举了,若是亲长提前赐字也说得过去。

他这么问,其实只是想先帮刘衡取个字,一想到刘衡这两字可能是刘大力那个村夫所取,就觉得不太高兴。

刘衡一愣,笑着走到裴秀身边,将裴秀请过来,“多谢大人过问,这位裴先生是学生的授业恩师。学生还未到二十,本来是没有表字的。昨夜先生说我既已中举了,也可先取一字,所以先生为我赐了表字。”

这话自然是他胡诌的,但是裴秀听刘衡如此说,心领神会,他学识渊博,取个表字自然不难,马上接口道,“昨夜谈起表字,二郎虽然才十六岁,但既然中举,学生觉得可先取一字。因为授业身份,二郎请学生为他取字,学生为他取了永均二字,盼他不失本心。”

“永均?”魏桓念了一遍,“倒是不错。原来你二人是师徒身份,本官记得你此次也是名列五经魁之一,一篇文章功底扎实,言之有物,可见你平日关心民生。”

“多亏有了先生,学生家境贫寒,家母虽然劳苦耕种,机杼不停,但是支撑家计还是有些艰难。先生念我读书不易,总是格外照顾。”

刘衡说到裴秀,语气微微激荡。

裴秀也不由想起当年第一次收下这位弟子时,他的努力刻苦,还有那份聪敏灵气。

魏桓微微点头,又与裴秀攀谈了几句,只觉自己想给刘衡的,他好像总是拒绝了,不免有些伤怀,最后在发放赏赐时,额外在刘衡那份上加了些银两和一块端砚。

第123章徐氏的嫉恨

鹿鸣宴之后,魏桓应该回京复命。但是因为他家乡是永州下属的淮安府阳明县,所以他派人回京,祈求能顺路回乡祭祖探亲。

这也是人之常情,朝廷自然不会拒绝。

而徐首辅看到这封折子后,更是多了一分笑意,觉得女婿是为了去接他女儿同返京城。

不论是出自对他这位岳丈的讨好,还是夫妻俩的情分,他都是乐见的。

但是,多年来两人未能养住一儿半女,每次想到女儿将来,他也不由忧心忡忡,所以,这次魏桓被点为永州主考官,他让女儿徐玉容到魏桓家乡魏氏族中看看,若是有天资不错的孩子,索性就过继过来,也算将来终身有靠。

魏桓知道徐氏这念头,起初是不大愿意,此时要去接徐氏一起回京,想来是妥协了。

所以,徐首辅很快让内阁给了批复,不过是晚回京几天,天启帝自然不会驳回,念及魏桓此次在永州监考的仁义之举,还让人送了赏赐到阳明县的魏家村。

魏桓这边得到京城同意后,很快派去明水县打听的心腹就回来了。

心腹到阳山村时,刘衡中举的消息已经传了回去,阳山村上下都是欢欣鼓舞。

心腹打听刘衡的消息就格外容易。只是打听下来,众人都不知王氏是何处人士,也没见娘家人往来,只知道她是刘大力带回阳山村的。

还有人提起刘衡早产,不足十月就生产的。虽然没足月,生下来一点不比其他足月的孩子小,生下来就哭声洪亮有力。

这后一条消息,是阳山村刘氏族人津津乐道的,他们以此来证明刘衡生下来就不凡。

就凭这两条,魏桓已经确定,这个王氏就是当年那个跳河的王氏,而刘衡,必定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他写了一封书信,让人送回阳明县,先找当年的人打听,最好能找到知道王氏跳河时是否有身孕之人。

有了人证,他就可向刘衡说明身份,认下这个儿子,又能让魏氏族里先准备着,好及时填上族谱。

另外,就是要说服徐氏,有了亲生的,不需要过继了。王氏是休离的,徐氏就是自己的原配。他想将刘衡记在徐氏名下。当务之急,得先去信让徐氏不要定下族中过继之人。

至于王氏……他的想法是,认下刘衡后,先将王氏送走,找个地方安顿。若是王氏不安分,那就不能怪他心狠手辣。

他不能让王氏拖累了儿子的前程。

魏桓在这边仔细打算,却不知道,他的心腹到明水县查回的消息,也很快有人送了一份到阳明县的徐氏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